唐酒卿《将进酒》我!无法言语!古风人物群像硬核权谋我爱死了 看人性看争锋,看众人众生荒唐或传古的百态人间,先生与那一场春三月真的是我的意难平。其实我很多知识都是从网文男主那边学来的,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和待人处事,只要不是特别奇怪的总裁文啊啥的,其实大的文真的可以学习,学习骆闻舟的正义,费渡的细心,顾昀萧萧而立的君子骨,当然还有很多xing知识…。
记得第一次翻开《罪与罚》是在小学的时候,犹记得当时兴致勃勃的翻开这本书,最后实在是觉得内容枯燥难懂,连书中人物的名字都拗口难读,最后还是没有继续看下去。没想到第二次翻开它居然已经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事出有因,读着读着,竟也读出一丝乐趣来。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为人称道,广泛传读的著作之一。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在彼得堡贫民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斗室里,住着一个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他原在法律系就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现在靠母亲和妹妹从拮据的生活费中节省下来的钱维持生活。他已经很久没有交房租了。近来,房东太太不仅停止供给他伙食,而且催租甚紧。这时他遇见了小公务员马尔美拉陀夫。马尔美拉陀夫因失业而陷入绝境,长女索尼娅被迫当了街头妓女。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愿像马尔美拉陀夫那样任人宰割,他打算用“实验”来证明自己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人”。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 因内心处于痛苦的矛盾冲突中,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失败了。所以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向她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在索尼娅的劝说下,他向警方投案自首。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不久,索尼娅也来到了那里。一天清晨,两人在河边相遇。他们决心虔信上帝,以忏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难,获取精神上的新生。
在多年后的现在,再读《罪与罚》依然觉得它实在过于沉重,读多了所谓“青春小说”再看它,很多的内容依然懂的不多。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便是:有几段拉斯柯尔尼科夫与索尼娅的对话十分的精彩动人,男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即使再痛苦,都绝不泄漏一丝一豪情感,但在最紧要关头,他却找到索尼娅坦承了一切。而索尼娅尽管为自己的好友之死哀伤不已,却温柔的凝视拉斯科纳夫,然后紧抱住他。拉斯柯尔尼科夫问索尼娅:“你为何不骂我,却拥抱我呢?”索尼娅命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深处要害的回答道“因为全世界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而这时,拉斯柯尔尼科夫心一软,两颗眼泪蕴藏在他的眼眶中。其实读到这里,感动的不仅只有拉斯柯尔尼科夫,我自己同时也心头一颤。“没有比你更不快乐的人了”正是这句话救赎了拉斯柯尔尼科夫,那是一种自己的无奈、悲痛、煎熬、挣扎被原谅的颤动。这是两个在苦难中熬着的可怜人的爱,当痛苦淹没他们,爱,才是唯一能救他们上岸的船。
当索尼娅为他念完新约圣经中拉撒路死里复活的故事时,两个笼罩在房间内幽暗烛光中的人,就如一幅油画般映在我的脑海之中。索尼娅以她的爱不自觉的引领拉斯柯尔尼科夫走向了救赎之路。而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向索尼娅要十字架,索尼娅给了他,并说“我们一同受苦难?也一同挂十字架阿!”这就是在图斯托耶夫斯基小说中一再出现的“主动选择悲悯苦难、选择与他人一齐受苦”。而这正就是十字架精神:一个能看见所谓的强者内心深处的痛苦的人?往往自身也负荷著巨大的苦难。
书中的男主角。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同时他的性格阴郁、孤僻。他在公园碰见被人骚扰的年轻女子,他用他自己仅剩的几个钱为她付车费送回家。在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撞伤的时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见他们连举办葬礼的钱也拿不出来,又拿出母亲今天刚寄来的钱送给他们一家孤儿寡母。要知道那些钱是来之不易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母亲以养老金作抵押向别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钱„„
其实这也不是对现在社会大多数人的映射描写吗?大多数的人,身体里都住着两个自己,一个阳光外向,一个阴暗内敛。也许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与这个社会,或许是为了给每一个人留下好印象以博取更多的机会。但当压力难以承担压抑时,往往另外一面就会暴露出来,而在这个时候,或许一念之差,就会做下错事。而结果页正如书描写的一般,书名为《罪与罚》,描写“罪”的仅占一章,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和尾声,作家写的全是“罚”。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弱肉强食”原则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这一原则的反人道主义的实质。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
举自己一个小小的例子来说,前几天在银行插了队,开始还在庆幸不用排长队。走出银行之后却开始不断谴责自己,一股负罪感油然而生,确实这不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大学生该做的事。小说中的男主角最后得到了救赎,可人生中往往很多错误是没有挽回和说抱歉的机会的,最后也只剩自己逃不过心的谴责,日积月累,这些负担便成了压死骡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真正痛苦的只有自己。
作者写此小说时,身处当时俄国黑暗的背景之中,结合了宗教信仰的教义和感情。可他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时在此时此刻,也能使人发以深思,人生来不是为了享福的。只有通过受苦,才能获得幸福。
终于把这本书合上的这一刻,不禁长舒一口气,但愿下一次再翻开它时,我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