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800|回复: 0

奖学金该如何公布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0 08: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推《我只喜欢你的人设》!!!太好看了!!!还有高台树色的《穿堂惊掠琵琶声》《白日事故》,不问三九的《刺青》《陈年烈苟》《燎原》!酱子贝的《时意》《顾先生与陆恶犬》!金十四钗的《唇枪》《满城衣冠》《相爱未遂》。
  《奖学金该如何公布》读后感
  最近闲来无事看一本书,叫《风投的选择》。引言里,作者提到大多数成功的创业企业在初创时都没有打造十亿公司的野心,与之相反,它们只想解决一个意味深长的“痛点”——也就是让消费者感到很麻烦而又无力改变的点。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每天我们面前会掠过各种软文、书评、分析报告等,能吸引眼球的文章到底是怎样的呢?或许它也得掐住读者的“痛点”,即曾经思索却还没想清楚,想要探究却暂时无所得的事物。
  胡睿昕学长的这篇文章,非常准确地找到我们大学生的“痛点”——奖学金和成绩。
  严格来讲,这篇《奖学金该如何公布》命名为《在评选奖学金过程中如何公示成绩和排名》更为准确,但是这个标题又长又缺少噱头,还是原来的好。
  看完题目,我们简单复述一下正文部分。
  作者首先用一个很接地气的事例引出中央计划者最大化福利的问题,并点明各位大学生群众纠结的心态:又想了解他人,又不太愿意被别人看到。这很自然地承接了之后效用函数的设定:由了解自己的部分(公平感)、看别人的部分(窥伺心态)、被别人看到的部分这三块构成。进而通过对个体的分类,将个体分为有无窥伺心态、有无公平感分类成2*2四种类型,并表示其效用函数。
  接着是我觉得全文非常精彩的部分(如果文章重点在别处,请原谅学术渣的我)。本文将信息公布状态按两个维度分为了三种:姓名学号全部公开、只公布学号不公布姓名、姓名学号都不公开(其中第二种属于信息半透明状态)。然后作者机智地将整体信息透明程度转化为这三种状态比重的函数。
  然后就是漫长地加总和求解,最后历经万难,我们的作者得到了结论。如果你看长长的公示已经有点头晕了,那就直接看结论吧!那才是千万大学生最关心!我们的“痛点”!成绩到底怎么公布比较好?
  1)命题一:最佳信息公布方案应当是完全公布或者完全不公布。
  点评:这个结果乍一看很奇怪,但是可以理解。完全公布信息后,所有人的成绩一目了然,被他人看到成绩的不适会被窥伺带来的愉悦感所弥补;相反,不公布信息时,即使看不到自己的成绩,一想到大家都看不到心理一下子就平衡了。反而遮遮掩掩地公布这种让人纠结地方式是最不利于福利最优化的(没错就是要这么简单粗暴)。
  2)命题二:有公平感跟有窥伺心态的个体占比越重,以及他们对待是否公平和能否窥伺的敏感程度越大,就越倾向于信息透明。
  点评:这一类群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八卦人群”,想八卦且具有从事八卦业的能力,为了这一群人的幸福,信息必须十分透明才行。“八卦人群”的比重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必须相应提高以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
  3)命题三:个体的损失厌恶度越高,越应当倾向于完全不公布信息。
  点评:这一类个体我们可以称之为“严肃人群”,厌恶说长道短,厌恶被窥伺、被暗中比较和评价。与命题二对应,“严肃人群”的数量较多时,不公布信息将对于有利于福利最优。
  看完结论,我发现我们所在意的“为评选奖学金成绩当如何公布的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了:这三个结论通过多侧面说明,不同的个体所在意的是不同的,在没有办法确定各类人比重的情况下,“非黑即白”这种看似武断的做法更有可能达到福利地最大化。至于角点解这样高端名词,如果忘记了,就让它随风飘吧~~
  这篇读后感接近尾声,默默的发现自己并没有写出什么。我很喜欢这篇文章的选题和设计。希望今后大家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点来分享,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得出更多有趣的结论。
  2 实践方面有待提高 王皓月
  关于此篇文章,我认为模型设置部分值得我学习,假设考虑和各种情况的分析都比较全面。但在实践方面确实有待提高。因为不可能做到一个班级既没有学霸也没有学渣。我这里主要是想思考这篇文章研究的方向问题。
  首先,我认为这个问题还要考虑奖学金的设置。像国奖这样的奖项,无论公布的方法如何,少数的获奖者都会被大家知晓,对于想要知道的人来说,成本并不是很高。像人奖二等三等这样的奖项,我觉得做好教务系统就可以保证公平性。比起考虑奖学金的公平性,更应该考虑助学金这种人为评判因素很多的奖项,而根据我了解的现实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水分。
  其次,文章标题是奖学金的公布方法,我认为文章中讨论的主要还是排名和成绩的公布方法吧。这个问题我认为是非常隐私的,我在交换期间发现美国还是倾向于教务系统内部计算,然后每个同学都通过自己的帐号知道自己的排名。模型中还考虑了他人的窥伺心理带来的效用,像文中提到的那样,这种心理同样会带来被窥伺者效用的降低,这里是否应该考虑道德因素?
  最后,真的是为了确保少数高额奖学金的公平性的话,可以适当公布获奖者的信息,公布整体的排名感觉就不是同一个问题了。
  当然这个还是根据班级的规模,学校的办学风格等等因素而异的。我的看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有失全面性。不合理之处,还望读者指正!
  耿强的公众平台号南京大学耿强教授,对经济的原创评论,经济政策解读,经济周期趋势判断,新闻评点,原创的行业分析。微信号:gengqiangNJU

《死在婚礼之前》平淡生活中的虐文对我来说才最虐,整本书的体验观感就像是,受和你面对面的聊天,聊天的内容就是他和攻稀疏琐碎的日常,可是当你觉得很甜的时候,你突然想起他已经死了之后深深的失落感和惋惜,文章的描写让我不止一次的感觉是出现生活中的人的故事。(注;本篇故事没有原型)。“别急着喝汤,等我在孟婆面前强吻你”“新婚快乐”(总之就是一句话冲就完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9: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