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537|回复: 0

走在孩子的后面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2 08: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强推《安息日》,超级超级有趣,两个小机器人进城的故事hhh。就感受上来说,它在我心里和哈利波特上同一水平的,剧情流畅感情都很有趣,不是只有爱情,亲情友情,还有对世界的爱,一部非常暖心的成人童话。“脱下厚重而华丽的王冠与礼服,他便与他相逢于乐园了。”
  别样的行走——读蔡兴蓉老师《走在孩子的后面》
  且歌且行 萌萌班主任
  “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自己的家。”——蔡兴蓉老师如是说,于是,我很幸运地得到他的赠书。
  8月20日,我从几百里外的老家赶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到书橱上找蔡老师所寄来的新书——《走在孩子的后面》,看书,于我是最好的休息。捧起书时,真像饥饿的人看到面包,像流浪的人回到故乡,旅途的疲惫抛到脑后。
  书中好些文字,在蔡老师博客上读过,纸质阅读,文香更浓。无法形容读文的感受。目不转睛,恨不能一口气读完。然而,又怎能一口气读完呢!每一则故事,故事中的每一个孩子,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我跟着他们一起欢笑,叹息,流泪。
  一、问题学生,愤怒背后的沉重
  打开《走在孩子的后面》,体会蔡老师别样的教育情怀之余,那些性格迥异的孩子在蔡老师笔下一一凸显:在校园内呼风唤雨、拳砸玻璃的手机女生、沉迷网络的虎迪、先是沉默不语后来不停说话(倾诉)的驯狗男孩、早夭的Jack、11岁的“黑社会”大姐大、杀猫少年、为了100元向母亲狠劲挥掌的少年……
  我以一个读者、老师、家长的身份思考,那些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手机女生》里,女班主任当时为什么不道歉?“信奉用钱摆平一切”的父亲给予孩子呼风唤雨的本领?
  《假如我是胡媚儿》,男孩承受了太多的负荷,学业是其次,主要是精神的劳役。
  《夭》那个根据儿子成绩单,变幻脸色的父亲如何面对孩子的自杀?
  《大堡礁情结》里那个无限崇尚国外生活的女孩,为何看国内什么都不顺眼?豌豆公主是怎么形成的?当孩子遭受老师的讽刺打击时,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面对?
  《杀猫的少年》男孩对姥姥的歧视,源自父亲的嫌弃。在一个没有平等可言的家庭,还能指望孩子平等待人么?
  《老师,告诉您件新鲜事儿》那个金丝雀儿一样的男孩,将西瓜摔在母亲床上的任性男孩,喊着不公平,凭什么妈妈能玩游戏自己不能玩。。.。。.太多这样的父母,他们习惯这样命令:“你给我学习”!
  《放声大哭》中,遭受“集中营”摧残人性的生活,忧郁的高三少年,粗暴的父亲,踢穿衣柜的父亲,不问青红皂白摔儿子手机的父亲。
  《男孩日记》敏感的男孩,自卑的心,源自家长看不到孩子进步。
  《乖乖女的可怕秘密》在家中缺失自由的女孩臂膀上让人心痛的伤疤,“用身体上的痛抵抗精神上的痛”
  。。.。。.
  《深入寂寞》给寂寞的男孩,讲狗的故事,孩子需要倾诉,黏在蔡老师后面,甚至跟进卫生间,不停地说。而蔡老师的倾听,就像巴林学院的小林校长。
  为什么孩子这么多话不肯说给家长听呢?联想到我任教班的学生,他们喜欢在日记中向我诉说和家人之间的隔阂,有些话没法说,不能说,因为家长根本就没耐心听,认为孩子说的是废话,疯话。中国的孩子幼时最需要倾听的时候,家长不曾舍得时间听(有很多是认为没必要),当孩子长大了,家长想要和孩子交流,孩子嫌唠叨,少一种融洽。节假日团聚,也是各玩各的,孩子闷在房间玩电脑,埋头看手机,也不愿和父母交流。
  反思我自己,六岁的女儿每天有说不完的话,尤其是睡前喜欢听我讲故事。而我光顾自己着看书、发呆,恳请女儿自己玩儿,不要打扰妈妈。我们将来所受的精神惩罚,都源自我们当初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漠视啊。
  《耳朵面前人人平等》那个男孩,心仪的女孩轻蔑的目光成为他学习奋进的推动力,引到他不断向上的,还是思维本身的魅力——思维的乐趣胜过一切。
  反思:为什么校园内少有这样的少男少女,他们一旦喜欢上某位异性,天地不是变大了,而是更狭隘了。他们的青春热血,慢慢变得冷血,眼里只有喜欢的异性,甚至放弃自己的追求,退一步说,他们没有目标,也没有追求。听一位亲戚流泪讲起她的女儿,一段时间就和一个男生好,每隔一段时间就用刀片割腕。这种自残的方式,让母亲无所适从。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青春期课程在孩子的成长岁月中几乎一片空白。
  上面这些“问题”孩子,让人心痛。
  回忆我的童年,记忆最深的应该是亲近自然的生活片段。和父亲钓鱼、和伙伴爬树、游泳、跳格子,和母亲一起侍弄菜园……
  看看现在的孩子,他们的身心被囚禁在牢笼里,整天听到的都是“学习啊,学习!”“考得这么少,还有心思玩耍?”“考不上好学校,将来怎么办?”……分数单就是家长脸色的晴雨表。考得好什么都好,考得不好,什么都甭谈。
  “孩子像河流一样唱着歌流去,冲破所有的堤坝。但是,父母却像山峰那样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我们的孩子中,有太多人没有从家长的言传身教中获益。富裕的物质生活,掩盖不了精神的荒芜和贫瘠。面对问题学生时,我们常常责怪他们不懂得尊重、缺少怜悯心,哀叹善良和悲悯也渐渐远离他们。而家长,又给了孩子什么?
  为人父母者有没有失去迎接孩子来到世上的初心?
  有没有只顾自己的娱乐消遣将孩子晾在一边,将原本活泼可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推给了电视电脑?然后,为孩子的沉迷网络忧心忡忡、泪流成河?
  我们有没有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将孩子作为争脸的工具,且美名其曰“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
  我们有没有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擅自将孩子好不容易盼来的节假日变成学习辅导班?
  当出现孩子受不了学业压力跳楼自尽的消息时,媒体一味谴责学校和老师,很多时候,家长难道不是戕害孩子的帮凶?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多么可悲的口号啊?
  二、故事先生,行走路上的别样生活
  《深入寂寞》中蔡老师通过一则狗的故事深入孩子的寂寞,孩子由开始的一言不发到后来的滔滔不绝,甚至跟到卫生间,孩子的倾诉欲望如此强烈。而这孩子平时很少跟人说话。在蔡老师面前他的倾诉欲望为何如此强烈?对,是共鸣。心灵上的共鸣。那么孩子和周围的人,包括最爱他的妈妈为何话不投机?孩子最需要人倾听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而蔡老师愿意。
  《假如我是胡媚儿》通过胡媚儿的故事,给畏惧写作文的男孩打开话匣子,孩子一气呵成, 终于“出了口恶气”,可谓“我手写我口”。在阅读《假如我是胡媚儿》的作文时,我没有笑,我分明听到孩子被繁重课业压制的呼喊。
  《国学与小乌龟》中,面对三个以“受害者”心理上国学课的姐妹三人,蔡老师利用一系列的乌龟故事,敲开了孩子的心门。那些有趣的乌龟故事,别说是孩子,我读来也是忍俊不禁。“乌龟老师”是孩子们对蔡老师的昵称。为了教孩子们《三字经》,蔡老师成了说书人,《西游记》就这样加入了国学课堂。蔡老师的故事就是一支神奇的魔笛。
  《中文名叫李兆龙》蔡老师和兆龙讨论幽默的“从众”故事。
  《孩子,别哆嗦》中,蔡老师给胆怯的女孩将“白菜萝卜的故事”,女孩的嘴角动了一下,应该是笑,同时把头抬起了起来。随后,蔡老师又讲了“逸”、“钩弋夫人”“揩油”故事……孩子终于不害怕了。
  问题是,有些老师潜意识中希望学生看到自己要像老鼠见猫,以为学生惧怕老师,这就是威信。有多少老师和家长能像蔡老师那样的耐心,用故事化解孩子对的恐惧感呢?他们不屑于此,也不愿意。
  事实上,很多老师肚子里空空的,没有故事。
  当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一遍遍地在沉闷的屋子里背诵、默写关于月光的诗词,岂不是辜负了澄澈的月光!不如从窒息沉闷的屋子里走出来,看看月亮,该会涌起怎样的遐想!
  蔡老师在月光下给孩子上“月光诗”,这样的教学本身就是一支舒缓轻盈的月光曲。
  三、笑的滋味,百感交集
  蔡老师曾和我笑侃“不做无聊之人,怎度有涯人生”!最初给我博文评论时,蔡老师的昵称是“花子”, 我脑子里立即蹦出“叫花子”这个词,捧腹不已。
  《走在孩子的后面》有太多关于“笑”的描写,蔡老师多么善于“察言观色”啊!
  《有一个女生》里,“女班独自笑了,像是恍然大悟,又像是如释重负。”(这百般滋味的“笑”啊!是无奈?心酸?妥协?放弃?)
  《三春晖》里,当摆脱网瘾的虎迪回答:“因为是妈妈,所以不放心。”,蔡老师笑了。——笑中一定饱含着欣慰。
  《一只乌龟》中,男孩石付“嘴角一弯,也笑了。性格内向的男孩的笑是慢慢展开的,而且只展开一半,因此看上去就非常动人。”——该是一颗怎样细致入微的心,才能观察到孩子这样发自内心的笑容,蔡老师观察到了。
  《穷二代》里,将脖子看作过渡段的男孩,“他的笑里除了得意,什么都没有”,蔡老师当时也笑了,“笑里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得意。”——读出了蔡老师笑中的沉重。我反思自己是不是仍将 “照本宣科”的做法视为圭臬、扮演着“参考书贩子”的角色?是不是为了所谓的教学实绩、正在持之以恒地磨蚀着孩子们对于母语的最后的好奇心?
  在读文章的时候,我一直想,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如何面对那些迷惘的、冷漠的、悲伤的眼神?我能够像蔡老师一样走近孩子的心灵么?触摸到他们微微战栗的心么?我能微笑着面对那些“问题”孩子么?
  不能。我听到自己内心的回答。是的,我不能。我也是爱孩子的,然而,我缺乏一种理性的爱。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回想那些触痛心灵的“教学事故”,我分明看到那个无奈逃避的自己。
  我曾跌跌撞撞地上班下班,行尸走肉一般,害怕上班,甚至想离开讲台。深知我性格的爱人,一再劝我:“拿出点杀气和狠劲,不要做绵羊”。
  可我知道,当学生出了问题,当我不能适应校园的那些潜规则,当我不能面对意料之外的教学事故,不是我有没有杀气、够不够狠劲的问题,是我的内存太少。
  突然感觉语言的贫乏,是的,我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需要潜心阅读,跟在孩子的后面,慢慢地走,静静地听,细细地看。
  “即使在他最为痛苦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也洋溢着一片乐天的气派。”——这是文字世界中的蔡老师给我的感觉,也是我得以忍着耳朵的疼痛,敲完这篇读后感的力量之源。感谢蔡老师,祝福蔡老师!

《诟病》,双A绝绝子!疯批病娇破镜重圆!呜呜呜呜,桃子味的信息素很可爱的哇!两个小助理之间也是蛮有意思的!《禁区》也超级可,双向偷窥,暴力的阅读障碍带佬和不想惹事的狱警,非常有性张力!《这个Alpha为何那样?》起名非常的晋江,但是文笔真的八戳!(虽然本质还是小甜文),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流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4-28 21: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