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安息日》,超级超级有趣,两个小机器人进城的故事hhh。就感受上来说,它在我心里和哈利波特上同一水平的,剧情流畅感情都很有趣,不是只有爱情,亲情友情,还有对世界的爱,一部非常暖心的成人童话。“脱下厚重而华丽的王冠与礼服,他便与他相逢于乐园了。”
之前推荐的一篇关于亲子沟通的文章《错误一定要指出来吗》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好评,其实这篇文章里的内容就是摘自《让孩子心悦诚服》这本书。在这篇优秀文章的引导下,我买了这本书,利用几个周末的间隙时间把它读完,禁不住想把它推荐给所有的爸爸妈妈,推荐原因如下:
书中的内容非常专业性,作者深入教育前线,积累了数以千计的咨询案例。本书精选大量真实案例中最精华、最关键的内容!不但给案例,还给方法。现在很多家庭教育和沟通的文章,都重在理论,理论说了一大堆,到了实践方面就很难有具体的操作方法。例如:有的妈妈说:”我不觉得孩子有什么进步的地方?或者可以表扬鼓励的亮点。”作者就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帮助妈妈分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亮点,让妈妈发现这些亮点,找到可以表扬和鼓励的地方,同时还教会妈妈如何表扬?其中有很多非常有用的话术,一定能帮到大家!
还有一点值得推荐的地方是书中的案例,大部分的案例都是涉及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好像孩子写作业拖拉、做事磨蹭; 如何教会孩子检查?孩子对家长说的话心不在焉怎么办?孩子遭遇同学嘲笑如何处理?如何放手?这里摘抄一些内容,给大家分享,
孩子如何与社会规则接轨
有一次,许多人一起去吃饭,出来的时候,我三哥朋友家12岁的男孩不知道在哪里拿到一个气球,自己拍着玩。三哥的女儿曼曼看见了,跳着脚哭起来:“我也要气球,我也要气球……”
三四个人同时喊那个男孩,让他把气球给曼曼。那个孩子很喜欢曼曼,他很高兴地把气球拿过来了。
这时候,我又“不合时宜”地站出来,示意那个孩子先别给。然后问曼曼:“你想要那个气球,对不对?”曼曼点头。我对曼曼说:“不用哭,你要自己去和哥哥讲。”在我的引导下,她说出了这样的话:“哥哥,把气球给我吧。谢谢!”然后,男孩把气球给了她。
后来,我和老爸闲聊起了这件事情。他有点不明白,人家都愿意给了,你为什么非要曼曼说出来?这不是画蛇添足吗?
所谓的“愿意给”,是三四个大人施压的结果。这件事情并不需要大人的介入,曼曼自己就可以处理,她只要礼貌地和哥哥协商,同样也会得到,根本不用跺着脚哭。相反,如果这次通过大人施压得到了气球,那么下次她还会跺着脚哭。
一个这样的小事,我们能想到这样的引导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让孩子跟社会接轨吗?让他自己有能力处理问题,发挥他“小人”的作用?这样等他长大,他也会思考和解决他自己的事情和与人的沟通。看看下面的关于“挫折教育”。
挫折即“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孩子每天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考试不如意,遭到批评和嘲笑,和同学闹矛盾,不小心丢了东西等等,都算是挫折。从这个定义中便可看出,挫折无处不在。其实孩子们从来就不缺少挫折。比如,两个孩子玩游戏,甲请求:“把铲车给我玩玩好吗?”乙回答:“不。”那么,甲的愿望没有达成,算是遭遇了一个小小的挫折。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面对这种情况时,孩子的反应会各不相同。有的孩子继续请求,或者想别的办法,总之要把铲车拿到手;有的孩子困窘得很,不知如何是好;有的孩子哇哇大哭,或者会请求大人支援……而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在他自然而然遇到的挫折中获得教益,而不是累计挫败。
因此,挫折教育的重点,并不是人为增加挫折的分量,而是教会孩子积极地面对挫折、化解挫折。
有一次,我朋友家的孩子麦粒儿和小侄子鹏鹏去公园玩沙子,麦粒儿借铲车,遭到了鹏鹏的拒绝。麦粒儿非常困窘,来向我求援。我温和地问麦粒儿:“你想要那个铲车,对不对呀?”她点头。我继续试探:“你去和鹏哥哥说好吗?”麦粒儿摇头。以我对麦粒儿的了解,再怎么逼迫她她也不会去的。于是我对她说:“我带你去好吗?”她点头。我牵着她的小手到鹏鹏身边,蹲下来对麦粒儿说:“你和鹏鹏说吧!”麦粒儿的语气还有点虚弱,但勇敢多了,终于开口问:“鹏鹏,把铲车借给我好吗?”这回鹏鹏给她了。我顺势应了一句:“你看,再和鹏哥哥说一遍,他就给你了。”
我们来假设一下,假设麦粒儿来向我求援,我给她这样的“挫折教育”:“你这么大了,连这么点事都处理不了,还来找大人,羞不羞啊?现在我管你,以后谁保护你啊,自己想办法!”我想,这样只会使麦粒儿更困窘,下次遭到拒绝,更不知所措。
其实,我并没有直接帮麦粒儿去解决问题,只是认真听了她的困难,然后带她到鹏鹏身边,鼓励她自己去说。说到底,我只是为麦粒儿提供了一种新的面对挫折的方式:再说一遍,结果就会不一样。当然,如果麦粒儿不肯说,我会有限度地介入并做出示范。
美国的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兹提出了“挫折商”(简称AQ)的概念,从四个方面考察人的挫折商:控制、归因、延伸、忍耐。简单地说,挫折商高的人,会觉得自己对局面有掌控能力;遇到挫折会主动承担责任,并相信自己可以设法化解挫折;将挫折的后果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会无限蔓延;懂得在逆境中坚持。
不同的人面对挫折的方式也不一样。积极的方式包括继续坚持或寻找其他策略,消极的方式则表现为攻击或退缩。前文中的麦粒儿虽然表现出退缩的状态,但并没有放弃求援,我引导她的方法则是继续坚持。当然她也可能选择另外的方式:寻找其他策略,比如找其他玩具和鹏鹏交换。采取攻击行为,可能是通过攻击鹏鹏来释放愤怒——很多孩子会采用这种方式。攻击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挫败感。
以借铲车这件小事为例,如果被拒绝后,孩子觉得自己对局面失去控制,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结果,就会陷入沮丧之中,继而采取消极的对策,攻击或退缩;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仍然有很大的主动权,就会继续请求,或者寻找别的策略来达成目标。
既然挫折是“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个目标的设定则大有学问。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或者定为一个点,就容易被挫败感包围,因此,我主张“分层设定目标”。
从许多身处困境的孩子身上发现,孩子并非不想改变,只是对改变的过程并不了解。因此,他们会设定一个非常彻底的理想目标,比如,一个平时得50分的孩子,定了个90分的目标,而且期待短时间内完成。一旦设定这个目标,孩子热血沸腾地努力几天之后,便被残酷的现实击垮。这样的目标之所以成为挫败感的根源,不仅仅因为目标过高,还因为仅仅设定了一个点,哪怕得了85分,都会导致挫败感。因此我们建议孩子设定梯度目标,最低的目标一定要离现在的水平很近,也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摘桃子”。获得首次成功非常重要,这样孩子就会在喜悦中一点点地进步。AQ高的孩子,善于收集进步的证据来鼓励自己。AQ不高的孩子,如果目标定得很高,又不善于收集证据,就特别容易被挫败感击倒。我们口中许多所谓“不求上进”的孩子,并非真的“不求”,而是因为“求”得太急切,数次挫败后彻底丧失了信心。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进步,就不能太急躁,而且要指导孩子设定客观的目标。否则,目标过高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其实,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常常要面对自己的挫败感。挫败感重的家长,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感觉很崩溃,觉得孩子无可救药,最后导致心力交瘁而放弃。父母挫败感重,格外容易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挫折教育”,通过攻击孩子来释放自己的挫败感。有的家长则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不厌其烦地想办法,经过漫长的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成年人沉重的挫败感,往往与我们童年的“挫折教育”有关。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常常因为做错事情导致父母批评我们这个人。久而久之,我们对事对人的界限也模糊了,因为做错事情而否定自己这个人,这就导致了挫败感的蔓延。如果父母和孩子同时被挫败感包围,就容易互相攻击,这也是亲子关系紧张的一个根源。因此,挫折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孩子,成年人也需要重新认识挫折感,并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我想,真正的挫折教育,就是我们给孩子足够的爱、理解与鼓励,引导孩子用积极的策略来面对挫折,并最终跨越挫折,这样,孩子抗击挫折的能力就会增强。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越挫越勇。
相反,你会发现,光给挫折不教育,最后的结果会与家长的期望南辕北辙,孩子会越来越退缩。道理很简单,困难增加了,办法却一点儿都没有,不退缩才怪。
孩子从来都不缺少挫折,关键是怎么利用这些素材,让孩子获得教益。孩子遇到了多少挫折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从挫折中学到了什么。
来源:杨杰《让孩子心悦诚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