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160|回复: 0

《王阳明》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7 08: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快去看罗再说!张力呜呜呜我直接吹爆 《好生开车》和《合法违章》都是我的都市文top!!!《差三岁》校园文 年下 我觉得写得很好啊 为什么那么少人知道呜呜呜 还有静水边/木更木更 的文《 岁月间》真的太温柔了 看完好向往苏州 《有名》娱乐圈文 两人因为一点点原因需要cp营业 但是还要比谁更敬业 我直接嗑拉了!!!顺便再推一下《彩虹琥珀》美人攻超香的好么。
  参赛文章——《王阳明》读后感

  付耀琨 老子儿子妈

  今天按照单位的要求写了一片读后感,和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多多留言指点。

  “龙场悟道”、“知行合一”、“舟中论道”、“岩中花树”、“破心中贼”、“致良知”。当这些词语叠加在一起,一个人的名字呼之欲出。他就是王阳明。

  这位明朝的一代大儒,“心学”宗师,被后人尊为圣人顶礼膜拜。即便是如今,王阳明心学的传承也传递着许多正能量,让人们在喧嚣繁杂的社会中,找到一片自我净化和升华的净土,借以寻求内心的安慰和鼓舞。

  现代人关注阳明心学,多半是把他当做了今天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来崇拜。人们叹服他的成功,学习他的学说和品德,在人生中众多的阻碍面前,拿出一本王阳明留下的智慧,涉猎一点阳明心学,幻想着可以获利,并由此获得王阳明借以走向成功的思想利器。如有斩获,不免欣喜若狂,抱起书籍感叹经典之力经久不衰,实乃人间真理;如果实在是得不到应验,“一定”是读书不细,学艺不精,也不会过于的患得患失,至少比旁人更容易找到宽慰的理由。

  这些年层出不穷的“大师”,自诩修为高深、预测祸福。一些在高风险金融行业滚打摸爬的精英,总是对“大师”毕恭毕敬,宛如鱼得了水,刘备得了孔明。遇到大的决策,总要虔诚的、一掷千金的询问。倘若真的押对了宝,大师必然会得到名车、豪宅。倘若不灵光,则一定是虔诚不够,还需心诚则灵。

  幸与不幸,可悲与否。对当下的大多数,王阳明心学就是这么一位“大师”。况且远在几百年前,王阳明的成功经历已经早早地为这些经典之可信,做足了证据。用熊逸老师的话说:“倘若他们当真了解王阳明的一生成败以及阳明心学的真实含义,当初的热情会不会转眼之间烟消云散呢?”

  当下的社会,人们总喜欢以成败论英雄,以实用功利来决定自身的学习方向。如果不是当下定义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学说就不值得认真对待;如果知识不能够立即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这种知识就不值得耗费精力。所以无论是同王阳明齐名的大儒朱熹,还是为王阳明开学术先河的陆九渊,他们毕生所学并没有在当今的大众市场广为流传。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和他“成功经验”之间的联系远不是我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紧密。

  功利性和实用性是人类切合实际的理性,这是人类生存的优势,但非理性也有同样的甚至更为重要的意义。从人类幸福的意义上来讲,的确是“心即一切”。

  追求幸福感是人类的天性,而幸福是一个纯粹的主观臆断。一个饱受沧桑、受苦受累的奴隶,当他怀有对天国的虔诚信念,坚信此生受的苦难一定会化作通往天堂必经的台阶,坚信那些作威作福只会换来永恒的地狱烈火般的煎熬,其内心世界也很有可能是非常幸福的。

  现在,我们当然可以嘲笑这位奴隶的无知和自欺欺人,但是从为了摆脱焦虑、寻找秩序、追求稳定的安全感、赋予生活意义等层面上来说,我们与他并无二致。不论是欧洲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或是为了信念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亦或是仅仅为了孩子明天有一个更好的前程,今天通宵达旦的工作,人类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事物意义化和秩序化,在付出即有回报的简单稳定中获得幸福的安全感。

  在追逐幸福感的道路上,一切为了功名利禄的努力本来无可厚非,只是在功利的道路上走的久了,容易迷失。王阳明有一个弟子名叫淑芬(字国裳),当朝状元,他特意请老师为自己写一幅字,内容是“拱把桐梓”一章,期望能够时时诵读反省。这一章,来自《孟子·告子上》,大意是人们对桐树、梓树的幼苗都知道如何培养,却不晓得如何自我修养,难道人们爱树苗胜过爱自己吗?

  当今不论任何古代的文集,都是晦涩难懂的,没有文学的功底都是不可能读懂,冥冥之中总会披上神圣的外衣。但是在王阳明的时代,“拱把桐梓”是所有读书人都会诵读的文章,而且对博取功名的学子们而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儒家君子的修养之道早就该熟烂于心了,更何况是一个状元郎。这就好像是,我们从小上学就学习不能“随地吐痰”,到了走向社会了还请大家写一副“不能随地吐痰”的作品挂在书房、贴到桌子上,奉为座右铭。所以王阳明放下笔笑道:“舒国裳考中过状元,难道还不知道自我修养,需要靠座右铭时时提醒自己吗?”。

  当今社会,这种现象更是如此了。学术和科学沦为从书本到书本的死知识,大家苦读“圣贤书”,不是为了理想,不是为了发展社会和科学,不是为了提高修养,而是为了“功名”,为了尽情享受这些死知识带来的黄金屋、颜如玉、千钟栗。追逐名利的核心思想,让“淡泊名利”的“学者思想”沦为利器和工具,“圣贤书”变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

  现代社会也许不会再有哪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会相信阳明心学的理论依据,毕竟唯心主义自然缺乏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理念,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智慧,仍然拥有唤醒我们“初心”的功效。

  学不学贤人,做不做圣人,自是无关紧要,但至少做一个更好的自己吧。

推一个看完后非常清新舒爽的甜饼吧,长佩《尤其》,我最喜欢的年下狗勾攻季鸣枕,少年的热情,真挚,坦诚与永远燃烧的爱真的能成为另一个人无与伦比的后盾,而且攻真的是狗里狗气的,像长着小黑脸的成年德牧,表面又大只又凶,实际上内心还是个爱撒娇的,经常被拎后颈的狗崽。我记得看这个之前心情非常低落沉重,然后突然撞到这篇文,就给我一种“啊,我被打动了”的感觉,像缀满草莓奶油蛋糕。而且里面的配角很完整,我很少觉得会有这么尊重配角的作者,不只是为主角或者主线而服务的工具,他们即使不是被对准焦距的中心,也在自己的世界绽放,所以哪怕他们的身份一开始可能是并不讨喜的情敌,坏人,也会被吸引和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9 17: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