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746|回复: 1

《美的历程》读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1 08: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为什么没人去推《地球上线》!地上的剧情线是真的强,强死我了,感情线有点暗,但是糖糖真的一直喜欢傅闻夺!呜呜呜,甜死我了,白若遥是真的香!慕回雪是真的意难平。剧情党不得错过的一篇好文章!晋江文学城的,莫晨欢大大是真的好厉害。我看地球上线总有一种“看懂了,又没看懂”的感觉。
  《美的历程》读后感

  詹显 华婺源主题交流读书会

  雨夜,应邀参加读书会活动,听书友分享李泽厚先生所著《美的历程》。此书1981年出版后风行一时,我于1982年读第一遍,十分赞赏,1992年重读,才能提出一些质疑,今录原记在扉页的文字,请大家批评。

  此书优点:

  一、结合“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提出“积淀说”,在八十年代初提倡文艺为政治服务,反映论、典型论一统天下的环境下,具有石破天惊的开创性意义。

  二、简明扼要地梳理阐述了中华八千年来各类文艺的审美特征及其演变历史和社会根源。部分章节很出彩,如:《阮藉与陶潜》《青春李白》《内在矛盾》《苏轼的意义》《无我之境》《细节的真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等。

  三、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美学范畴。如:内容溢出形式、个体非自觉活动、二种盛唐之音、双重矛盾、质变点等。

  四、散文札记笔法,语言流丽,兼具理性和感性之美。

  此书不足之处:

  一、未对“积淀说”的内涵外延作准确界定,未廓清其与反映论、表现论的联系与区别,因此,书中很多分析仍然重弹反映论的老调。

  二、偏重社会、时代、思想对艺术演进的促进作用(外因),忽视艺术发展规律自身的演变(内因),对社会、时代、思想怎样推动艺术演化的机理机制缺乏论述。

  三、对宗教及其艺术一窍不通。

  四、偏重美的对象(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忽视艺术的创作主体和创作规律的阐发。

  五、研究工具贫乏。只用了积淀说、反映论、少许的表现论,格式塔心理学、集体无意识理论、原型理论、符号学、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学说、比较文学、现象学等现代美学研究理论都没有运用。

  六、乱贴标签。什么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明清下层现实主义、明清上层文人浪漫洪流,《红楼梦》是批判现实主义,十分牵强。把《桃花扇》《长生殿》《聊斋》朱耷、石涛贴上感伤文学标签,把徐渭贴上浪漫标签,十分错误,十分可笑。


《二哈与他的白猫师尊》这是继魔道祖师第二个让我反复刷的小说,一般小说好看我就看一遍,这个是在我文荒时期总是忍不住扒出来在看一看的文,就是虐的时候感觉心肝都颤抖了,甜的时候我觉得,啊,都值啦!还能继续看下去,番外都不够看的那种,剧情很带感,文笔也好,最重要的是肉香啊!有骨有肉的剧情,还有什么可挑的吗?攻是那种很man又很幼稚同时爱而不自知的性格,受是表面很清冷很禁欲内心很澎湃很深情的人,强攻强受,雷点,攻受之间的误解很深,经过了好久好久才解开,我不喜欢看有误解的文,但这篇真的是拒绝不了的带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1 08: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的历程》读后感

  ——岳麟涵

  当我初次见到这本书时,那种来自大海深处的深蓝色的布纹封皮和上面的类似浅浮雕的神秘图案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这本书很棒,很深刻,讲美学不单单是美学,其中还详细介绍了和描写对象相关的历史背景,使得我们能够知晓这一美学形式出现的来龙去脉,从而多多少少可以更为深刻地体悟这个形式美在何处,对后世而言,又有什么影响。

  起初,我一直无法理解那些青铜礼器上面狞厉可怖的花纹有何美感可言,不懂那些远古时期的彩陶上那些简单到甚至有些粗糙的图案有什么审美价值。看了这本书,我大概有了一个答案:首先,那些彩陶、石器工具代表着人类对美初步感受。那些花纹一是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以及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到后期尤甚),二是由于开始觉醒的对美感的追求而作的装饰性图案(也许不是这么单纯)这些图案虽然粗糙,但是确是包含了诸多意味也许是山川河流,也许是某个巫术场景。这一切都凝结了他们炙热的情感与虔诚的信仰。

  再说到骇人的某些青铜文饰,它们有些虽然狰狞、毫不掩饰的凶狠残暴,气派神秘,但细看之下确乎是有一些呆萌可爱,有着仿佛刚刚出生的美学的童稚气息。而且这样的美,正如作者所言:“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不管是陶器上的绘画,还是青铜饕餮都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也就是克乃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除此之外,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摄影,因而对字画的构图意境都比较好奇。摄影中,我喜欢留白,让整个空间不拥挤,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某些照片,留白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旷远的意境。先想来,自己的审美倒是与中国传统审美一脉相承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山水画虽由来久远,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是人事的陪衬,直到中唐前后,山水画才真正独立。而其历史背景,正是它过去所陪衬的宗教绘画的背后的宗教意识的衰落,以及社会变化导致的士大夫审美的变化,即倾向于将封建农村生活理想化的生活……这些都让山水画开始有灵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气韵”。而构图有对形成独到气韵功不可没。山水的远近,物像的松紧等等营造出的一种氛围、气场,一种可以让思维和想象驰骋的自由和欢愉。除此之外,还有就是那一笔一画之间饱蘸的情感描绘出的“无我亦有我”之境。

  读完此书,虽说只是对整个中国美学的浅尝辄止,但仍旧让人回味无穷。即便仅仅是一场匆匆巡礼,但也足以让我为之倾倒、叹服。从朴素的原始图景到宋元的诗意山水;从先秦理性主义到魏晋的哲理思辨;从楚汉的屈骚风雅再到明清的通俗浪漫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艺术随着历史的浪潮向前奔涌的不息而蓬勃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让所见之人沉思、感叹、敬畏,也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有丰厚底蕴的同时愈加清明愈加昂扬向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5: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