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基本法》!!!by长洱,竟然没人推!!是一本偏剧情的文。可以说是女主角穿越,感受三个世界,通过不同时空的故事和背景最终还老林一个清白的故事。既魔幻又现实。但我更愿意说它是一个“普通人”林朝夕在老林和伙伴们的帮助鼓励下努力追赶“天才”裴之,并成为天才站在他身边的故事。当他们最终站在一起的时候,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大哭][大哭][大哭]太感动了!!![大哭][大哭](PS:开始可能有一点无聊,感情线推进很慢,但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
读后感的写作为何重要?
萧愚 萧愚教学随笔
前段时间我们准备确定100个作文题目来集中练习。后来我想到一个一石三鸟的办法,就是先从写作读后感起步。
为什么说是一石三鸟呢?
首先,我们讲了绘本课之后,一些家长觉得讲了就讲了,似乎缺少了应用这个环节。虽然原则上说,这些内容将来可以用到写作和生活上,但是任务不明确,不如唐诗那么容易立竿见影。比如我们讲完写景、状物的唐诗,孩子写这类作文的时候就容易用上。但是绘本课讲的这些底层代码之类,孩子不容易马上用上。除非是经常写议论文。所以这个读后感的练习,可以解决绘本课、儿童文学课、成语课学以致用的问题。
其次,读后感是中小学生要把握的重要文体,掌握了这种文体,对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有很大帮助。现在很多孩子写读后感都是应付。摘抄一段,然后写一段程式化的感想。并没有真正把读后感当成重要文体来对待。中国老师也普遍忽视读后感的写作,主要精力放在记叙性的小美文上。这样做的问题是什么?是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读后感是议论性的文体,需要理性思维,而小美文主要是感性思维。如果只练习感性思维,不练习理性思维,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偏科的。西方孩子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写论文了。我们虽然不强求孩子写论文,但读后感这种理性思维的文体,还是需要重视起来。否则真不知道孩子的理性思维从哪里得到锻炼。
第三,带着目标与任务,大人孩子,包括我自己,跟大家一起写,我们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容易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孩子写作的热情。我们也借这个机会温故知新,把过去讲过的大语文课重新温习、巩固。现在网校有一些孩子,像桐桐已经行动起来,经常就我们讲课的内容写一些什么,渐渐形成了习惯。带着任务来学习,这样效率更高。我前几天也讲,主动学习(应用,实践,给人讲解)是效率特别高的学习方式,写作就是这种方式。这比家长单纯给孩子灌输要好得多。今天暖暖妈也跟我讲了这点,她担心自己讲的不好,有灌输的倾向。所以,如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那里,就容易激发孩子主动写的热情。前段时间有个孩子甚至问妈妈:你为何给我讲这个?这妈妈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一个明确目标还是有价值的。孩子的思维比较具象,太抽象长远的目标他不大容易接受。有了这个明确目标,孩子就容易形成一种渴望,与你交流。
所以基于这三点考虑。我觉得网校的作文百题,可以先从读后感开始突破。我在网校新建了读后感写作的专栏,大家有作品,可以发到专栏,也可以发到自己的日志。我会根据大家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
读后感写作的素材,一是我们讲过的100来个获奖绘本。二是我们讲过的成语课,古文课,唐诗课等内容。三是我们讲过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童小说等内容。大家可以从这些内容中取材。我个人建议,每周写不少于一篇为佳。能者多劳,愿意多写也可以。
怎么写读后感?
要打破思维的局限。从一个点出发,形成一篇言之有物的小文。一个素材(如绘本)甚至可以写几篇读后感。就像我以前写《人民的名义》观后感,可以写五、六篇。类似《小黑鱼》这种绘本,我们总结过七八个底层代码,每个底层代码都可以成为写作的起点。要引导孩子思考,如何把书里得到的领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就是读后感最佳的内容素材。
现在网校一些家长喜欢跟孩子聊,质量很高。但这还不够。聊天毕竟是发散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文字,形成作品,这种锻炼的效果更佳。
总之,希望大家行动起来。学以致用。大家的作品积累起来,可以结集成册,形成自己的作品集。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不要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个被动的任务,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成就是他自己的,能力是他自己的,更好的未来也是他自己的。
萧愚 2017-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