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推一篇文,是片尾同一作者fox写的,叫 杀戮秀 。我喜欢它的一点是它的文笔真的非常好,语言文字特别有张力!还有就是世界观也满新颖的,主角二人感情线也水到渠成,很自然(是那种绝对信任,强强并肩作战,我守护你你保护我,可以将身后完全托付给对方的爱!) (但这篇文世界观实在是太黑暗了,而目有一些血腥场面,主基调有点压抑,可能会引起人的不适,up根据个人接受程度观看)
活用“四字诀”,写好读后感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以往读后感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5)结尾的作用是总结全文,强化中心,照应题目。此处的原则是:用语要精当,尽力给读者以余音绕梁之感。如——
总结展望式:“爱心是希望工程的支柱,是祖国希望的基础。我希望‘希望工程’的活动能长久地继续下去,更希望它早日结束。”
掩卷遐想式:“读罢《野性的呼唤》,掩卷而思,不觉已是感动涕零。”
……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以上几点是写读感的基本思路和常规模式,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4)个部分了。因此,(3)(4)部分可以根据写作需要灵活处理。要注意一点,就是写时需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如前面讲到的那样,读后感重在表达所“感”,因此,在写时,要把感受部分写得充分而具体,面自己怎么读书的,以及这本书或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要写得尽可能简略些,这样才能主次分明。否则的话就会喧宾夺主了。
范文1 人生需要拼搏
——读《顶碗少年》有感
人生是一场搏斗,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是命运的主人。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风——这是我读了文章《顶碗少年》之后悟出的道理。
《顶碗少年》这是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它主要写了20多年前,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杂技表演。文章中的主人公——顶碗少年合着轻松优雅的乐曲声头顶着一叠12只金边红花白瓷碗做各式各样的高难度动作。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他失败了——碗从他头上掉了下来。可是,他不灰心,又重来了一遍,可结果令人失望!直到第三次时,他才成功了。他得到的不止是成功的热烈掌声,还有人们对他敢于拼搏的精神的赞许。
现在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放松不拼搏,就会被挤入“万丈深渊”,到了“深渊”下,有的人也许会灰心,也许会死心,甚至会绝望,从此便不去竞争,不去拼搏,于是许多人便在失败挫折面前丢盔弃甲,当然也更别谈拼搏。于是便“消失”在这个社会上,甚至连原先靠拼搏赢来的那片土地,也渐渐荒芜,再也结不出果实来。
生活无平坦的大道,做生活的强者,还是生活的弱者,要取决于你的意志力和拼搏心。爱迪生发明灯泡时,曾经失败N多次,但他坚持下去,继续拼搏于科学道路上,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万家灯火。
有的人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和痛苦,几次失败,一次责难,偶尔失意……都会令他们胆怯、悲哀、绝望,甚至轻生。在我曾经同病房里,有这么一个女孩,在她人生最得意的阶段,突然得了疾病,她的精神崩溃,不肯吃饭,不肯喝水,结果……。她的父母为此心碎了。另一个女孩病情比她还重,生命之火都快要熄灭,只能靠点滴维持生命,但她顽强地与病魔斗争,配合医生的治疗,从不放弃与死神的拼搏,竟奇迹般活了下来。我想,是“拼搏”点燃了她的生命之火吧!
现实生活中的我,也曾是一个“懦夫”。上课的时候,我虽然好几次都知道答案,好几次都想回答,可却总是没有勇气去举起那似乎有千斤重的手。有一次,我正在学习,老师突然告诉我,要让我去参加比赛,而且要必赢。当时,我吓得魂儿都飞了,幸亏当时老师及时鼓励我“不要打退堂鼓,我相信你一定行的,试着去拼搏吧!”结果,我试着参加了,果然被教师言中——我赢啦!
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想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到彩虹?我们只有笑对人生中的挫折,顽强地鼓起勇气,不断地拼搏,才能让生命显出辉煌。
同学们,拼搏吧!你一定会得到拼搏的乐趣,收获到拼搏的喜悦的!
范文2 生活着是美丽的
——读《死亡日记》的随想
书名我是很久前就知道的,作者我也是久闻其名。只是此书我在内心却一直怯于去读它,因为我很难想像一个处在死亡边缘的人会写些什么。“今天39度,神清,人无力,仅食稀饭,昏睡,多人前来探望。”疾病的颜色沾染了日记的美丽,死亡的气息浸透了日记的清纯……
直至昨晚临近午夜,我才下决心打开了这本封存一月之久的“日记”。看不多时,我却发现,除了偶尔谈及他的病痛,更多的却是像在唠家常似的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且文采飞扬,内涵深刻,甚至通篇不乏鲁迅似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越往后读越感觉轻松,越读越想读,竟找回了久违的深夜读书爱不释手的奇妙感觉。可是,在这背后,我却仍能感觉到一个在为生命呐喊的灵魂。
陆幼青无疑是坚强的。他的书名虽然悲凉,可在他的文章中,你却能感受到他顽强的生命力。他一边掐指算着那个“太阳不再升起的某个早晨”,一边却始终关心着这个世界。他用几近戏谑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谈到了港台文化、中国足球,甚至金庸和王朔的“大战”;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就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花很多时间考虑如何提高生存的质量,降低死亡的伤害;他认为凡事都需有度,让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的比例过了头儿是很糟糕的事,因而他向女儿提出了“No TV”的忠告;他从一个“静静等待死亡的解脱”的人的角度,娓娓道来自己的心路历程及人生感悟。他说:“意志在跟死神搏斗当中是有用的,笑容也一样。意志是可以去购买的,它的货币,是痛苦。而笑容,是自产自销的。”这是何等的洒脱!
陆幼青也是“脆弱”的。尽管他能坦然直面死亡,但是在字里行间,我还是感受到了他深入骨髓的对生的渴望,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他希望友人不要太关心他,最好多“麻烦”他,这样能使他感觉到活着的意义;他希望女儿也不必太听话,这样他还能尽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陆幼青心灵最深处的那一丝细若游丝的脆弱的弦音,足以震颤每个人的心灵!
我一向自诩超脱,“少年不识愁滋味”,可陆幼青“脆弱”的坚强让我振奋,令我敬佩,而他坚强的“脆弱”则使我深深地感到震撼!
一缕阳光从窗缝中钻了进来,不知不觉,已是清晨了。我突然感到陆幼青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诠释死亡的意义,更是要奏响生命的赞歌——生命如此美丽,死亡并不可怕。有目标,有追求,就有了希望。生活的困苦和病痛击不垮人,只要有希望有梦想。因为,希望和梦想会创造奇迹。
生活,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快乐和忧伤原来只在你的闪念之间。让我们好好生活、好好体会生命的乐趣吧,因为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最丰厚的礼物。只要我们能豁达地面对生命,那么生命将会不断延续下去,生命之树将会常绿。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陆幼青在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是啊,让我们慢慢欣赏我们绚丽而充满诱惑力的人生吧!
范文2 做一个硬汉
——读《老人与海》
第一次读《老人与海》,便觉得体内有一股冲动,有一种被长期束缚之后获得自由的快感。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硬汉子形象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出海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后来斗智斗勇,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返航途中又一路与鲨鱼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掉了,最后只剩下一副鱼骨架——“足有18英尺长”。《老人与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节小说,更像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借助老人桑提亚哥的故事,表现的是在生与死的搏斗中的硬汉精神。作者用富于象征的笔法将他的“硬汉子”送到大自然中,让他在海上与大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群进行惊心动魄的搏斗,以表现主人公“在重压下的优美风度”。
“打不垮”是硬汉桑提亚哥的表现,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譬如说,他与大马林鱼相持一天半的时间,左手一直抽筋,像蜷曲的鹰爪,右手被绳子勒得出了血。他把手浸在海水里说:“不坏,痛苦对一个男子汉来说不算什么。”在与大马林鱼搏斗到最后关头,他头晕目眩,仍自言自语:“斗不过你吗?你是永远不会垮的吗?”海明威把世界看成一个竞技场,任何英雄的行为都是可以实现的。正如作品所说,人可以被消灭,但就是不能被打败。真正的硬汉是敢于向命运、向自然、向失败挑战的人。他可能在拼搏中一次次地失败,但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垮的,这就是人的尊严所在。人也只有在这种英勇的拼搏中超越自我,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
读完小说,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常听人说:现在的学生很累。不错,升学压力,社会压力,甚至还有家庭压力,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有人逃避了,退缩了,他们不是硬汉;有人在失败后痛哭流涕,甚至自寻短见,他们也不是硬汉;有些人侥幸成功了,便沾沾自喜,目空一切,他们更不是硬汉。真正的硬汉子是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后更想跳起来的人。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故意安排了一个情节:老渔夫的孤独与失败被一个孩子所理解,老人留给孩子的是“打不败”的精神。这个结尾似乎有点儿凄凉,但小说带给我的那股冲动是抹不去的。做一个硬汉,我对自己说。
备注:红色的文字,鲜明地标示着文章的结构思路,仔细推敲,“引—议—联—结”几部分脉络清晰;蓝色的文字,铺展着支撑文章结构思路的具体内容,不蔓不枝,紧扣感点,主次分明,要点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