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049|回复: 3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7 15: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推《我只喜欢你的人设》!!!太好看了!!!还有高台树色的《穿堂惊掠琵琶声》《白日事故》,不问三九的《刺青》《陈年烈苟》《燎原》!酱子贝的《时意》《顾先生与陆恶犬》!金十四钗的《唇枪》《满城衣冠》《相爱未遂》。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叁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读《资治通鉴》:荀子的选择
  荀子也是孔子的学生,面对自己的老师,荀子作出的却是和子思、孟子一系不同的选择。如果说孟子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加以发挥,强调个体的心性修养,那麽荀子则沿着孔子关于“礼”的阐述进一步阐述,强调群体秩序和实践的重要性。“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有所称也。”“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在这里,孟子深刻里领回了孔子“礼教”的社会意义。在孔子那里,“仁”和“礼”是互动的,但在荀子这里,却把“礼”单独抽了出来,强调它的群体实践功能,而忽视了“克己复礼已为仁”中“礼”对“仁”的内化作用。于是,他向外追求“礼”的人性基础,将人性定位为“恶”:“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勇。先王恶其乱也,故置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是礼义之所以起也。”
  人都有欲望,而欲望是无止境的,受欲望的驱使,人们必然産生争斗纷乱,所以才需要“礼”。其实在孔子那里,并没有否认人的欲望,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运用“礼”和“乐”。
  一方面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另一方面又强调“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礼乐的结合,不但让人们在进煺俯仰之间保持“文质彬彬”,有意识地克制欲望,而且还能在“乐”的陶冶中消解自身的欲望,将欲望在一种感性和理性不分的艺术感染中无声无息地化解。所以孔子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衆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孟子和荀子作为孔子的学生,都没有认识到“乐”的作用。孟子让人们在“仁”的道德修养中做到“反身乃诚,乐莫大焉”,确实有点过于牵强,只能在“吾养吾浩然之气”中进行单相思似的一厢情愿地独白。孟子抓住了“仁”,遗忘了“乐”过于强调人的自觉和道德超越,而荀子却抓住了“礼”,遗忘了“乐”,过于强调人的动物性,从而提出了“性恶善僞”的理论:“人之性恶,其善者僞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僞也。”
  同孟子对待“性善论”的态度一样,荀子也将自己的“性恶论”视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塬始本能:“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僞也。”
  既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又何以出现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呢?在这个问题上,荀子的解释和孟子恰恰相反,孟子认为是人的“善”被物欲所蒙蔽,所以才出现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所以要人恢复人的善的本性,就要摆脱物欲对人心的蒙蔽,正所谓“求其放心而已”。而荀子的解释恰好反过来,那些保持人的本性的人恰恰是小人,凡是失去本性,接受后天教化的人,反倒成为了君子。这就是荀子“性恶善僞”的全部含义。正如荀子所说:“尧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所谓学问之道,并不是要还塬什麽人的真心,恢复人的什麽本能,而恰恰是通过“礼教”(礼的教育),使之从恶人变为善人,从塬始人变成文明的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安知礼之为是也。”
  在荀子这里,尽管“内圣”和“外王”是一体的事情,但他的模式和孟子不同,孟子采取的是“内圣”向“外王”的外化模式,而荀子遵循的是“外王”向“内圣”的内化模式。但相对而言,他那套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的哲学思想,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关系的整合上,而对个体心性的修养却缺乏执着的、形而上的追求。正因为此,注重人格践履的宋明理学,一般都把孔孟看作儒家精神的传人,强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而对荀子的隆礼、尊贤之术,却常常不以为然。

题一个有点冷的文,长佩《太平长安》。权谋算计王爷攻和新科状元少年受,阅读体验也是剧情线感觉写的很好,但感情线可能有点模糊,我觉得是一见钟情互相吸引。因为是长篇古风破案所以伏笔都在后面,包括攻受的初遇。攻一直在保护受,受是成长型的一直在努力追上攻的脚步,到最后两人并肩走那一段真的很绝。我和up一样没什么雷点看这本所以应该没问题。这个作者写文不久写的这篇,我觉得刚开始写剧情线能这么好已经很不错了,她之后的文也是一直在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15: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司马光的马屁史书

  或曰有幸读过司马光先生的大作,知道《资治通鉴》是从三家分晋起。

  当然读过《资治通鉴》的同学不少,都知道开篇第一句话之后,立刻就来了个:臣光曰!同学们不知如何想法,反正或曰一头雾水,雾水一头。搞啥啊?难不成读你的书还先要接受一下再教育?统一一下思想?好吧,或曰就先从司马光先生的这篇好大的文章说起:

  文章就不全篇复制了,这里只捡重要部分拿出来参考,以免同学们胃疼。或曰全当大家都看过,谁要说没看过,那还不赶快去看!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开始看的时候,感觉话说的确是那么回事,有那么些道理哦,司马光先生的学问真的很大。独尊儒术之后,到司马光先生这一代登峰造极了,后面的都是嚼草根。或曰不由自主的也跟着接受了部分理论,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仔细想想,不是那么对头,哪儿不太对头又说不出,急的或曰是茶饭不思,美女在前都看不见!终于有一天重读资治通鉴,我靠,豁然开朗。司马光先生把或曰的疑问原来早写好了答案,没看懂可不能怪人家。

  司马光先生的主题是:礼,分,名,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三者如果缺一就是三缺一。把前文说过的动物园猴子山定理解释的是滴水不漏,把现实完全升华,充分理论化了,成为了当时人类界的共同理想。有志之士想出人头地蜕变成有识之士,既要学通,又要理解,还要从骨子里全盘接受,谁要不信,担保他永远大饥!那位同学说了,司马光先生说的这些到底算啥?算啥,或曰说算有史以来最高级的马屁!呜呼,只有从身体最深处发出来的动人心魄的屁才能称为最高级的马屁,相对于这篇臣光曰而言,其他的种种马屁方案无一不黯然失色,真是令人浩叹。

  这是思想马屁,理论马屁。司马光先生从一个思想的角度阐述了君主大如龙,小民贱如猪的社会现实,又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君主大如龙,小民贱如猪的原因。只要你是人,一旦和司马光先生统一了思想,学习了理论,并且深刻理解,你要不变成大家伙的奴才,小家伙的主子,你就抠或曰的眼!

  这是道貌岸然的马屁。司马光先生虽然没有画像,从他小时候砸缸救小朋友的案例来看,长大了必然一表人才,学问更是五车六车,又有宰相城府,谁见了他不疑似见到了圣人蛋,不由自主的肃然起敬? 司马光先生写出的东东自然不同凡响,不服气的自己去找他理论,看看是司马光先生的学问大,还是你的本领高。只是道貌岸然还不够,一定要表里如一才行,否则话说的到位,内心暗笑下不小心带到尊脸上,被马看出来了就大大不妙。司马光先生做的一流,绝对的言行合一,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不服不行!

  这是最讨顶级头目欢心的马屁。同学们不要以为是做头目的都一样,须知做头目的也分三六九等,就说皇帝吧,或曰做起来就一定和李世民先生不同。这等顶级马屁只有顶级头目才能深刻领会其妙处,发挥其功用,就是要让那些统一了思想的精英们为此奋斗终生啊,活着干,死了散,要你的命你还感谢君恩浩荡呢。至于那些下三烂头目除了喝酒玩女人搜刮人民,就只会把江山社稷送人,这里的好处你就是明白告诉他,都没用,搞不好还把自己小命白白送掉!那就大大不值了。这也是拍马的第一条规则,说出来简单的很,你一定听见过水浒中有个叫软小二的发出的怒吼:一腔热血,偏要卖于识货的!

  这是制度马屁。司马光先生雄心壮志,眼里哪能只有这一代人而已?要禁锢思想于万世,创造制度留人间!或曰几乎可以听得见,司马光先生发出牙缝声音曰:小样,看谁能跳的出那谁谁的手掌心。呜呼!如果独尊儒术时中华尚可称中青年,从此后中华步入老年矣,再没有创新,再没有机会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了!或曰痛哭中也不忘发出牙缝声音:你娘!

  总而言之,司马光先生有没有卧薪尝胆史书上没有记载,头悬梁锥刺股是肯定的,学的是呕心沥血,口吐白沫,终于将思想固定化,理论扩大化。再瞅准了机会卖于顶级识货的,一不小心搞了个承前启后,怎能不让后人敬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08:3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读后感

  文/中建二局三公司 张弘

  中国有句老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话有一定道理,得瑟得太早的人往往笑不到最后。慧极必伤,似乎只有“愚且鲁”才能“无灾无难到公卿”。所以像司马光这样的——小时候能砸缸救人,长大了能做翰林学士,退居二线能写《资治通鉴》,最后成为执政大臣,死后还能哀荣无限——实在是难得。于是,就想读一读《资治通鉴》。

  我从2012年的元旦开始读,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读完了整整20册书。有的拖拖拉拉读了两个多月,有的一周就读完,不管怎么样,我竟然坚持了下来,我从来没有在一部著作上花过这么长时间!所以,当我合上最后一册《通鉴》的时候,心情竟然非常的激动!读完一遍后,我把全部20册书拿出来摆在一起的时候,心中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是没办法用语言形容的!翻开这些书,看着自己在字里行间的勾画、标注以及随手写下的诸多思考和感悟,我觉得自己这两年过得太值了!

  回想整个过程,《通鉴》从战国开始,到五代结束,一共1362年、十六朝的历史,算考异和注释在内600万字,司马光积一生所学,费十九年之功而成的巨著。我今草草一读,不能领略其万一。但是,跟随着司马光的大手笔,穿梭于这些陈年往事之间,将宋以前的历史脉络整体摸了一遍。我器小易盈,少见多怪,所以每读到一点新鲜,便欣然自得玩味数日。不敢说有多少认识上的长进,但总归是领略了历史的博大,更有一些非常感性的体悟,上不了太高的档次,略述备忘。

  《通鉴》入手写的第一件事情是“三家分晋”,最后一件事情是“南唐杀契丹使者”。历史不同于小说:开篇没有任何铺垫和导入,劈头就是一件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结尾也没有任何的收束和交代,五代十国的千头万绪都还没有下文便戛然而止。忽然而开始,又忽然而结束,历史就是这样。每个人的人生也都是一样,还未出生这世界上便已经有了纷纷扰扰的各种缘定,一出生以后便立即加入其中,直到临死这些千头万绪也没能了结干净,死后又留下许多未灭的缘法去影响别人。司马光作此书是要帮助皇帝“穷治乱之理,鉴以往得失”,历史有其必然的规律可寻,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在偶然之间、忽然之间。

  《通鉴》的正文300多万字,但是1362年的云烟往事恐怕再多十倍的篇幅也说不完。想来,司马光和他的写作班子肯定也是精挑细选地地留下了这300多万字,舍弃了更多。我在读的过程中,也时常提醒自己莫把任何一段做等闲看:因为书中短短的几行字代表的历史都可能比我的一生还要长,因为书中一个简单的肯定评价都可能是我一生修养都达不到的境界,因为书中一句寻常的引用都可能是编著者几十年博采经籍的结果。也不要小看那些只在《通鉴》中出现过一个名字,便再也没有被提起过的人,他们大多拥有丰富瑰丽的一生,都是赫赫于当时社会,并在正史中有传的人物。也不要小看那些多已湮没难考的古地名罗列,这都代表着先人经略天下的胸襟和韬略,他们在推动着历史朝着今天的格局发展。读《通鉴》的时候,经常看到一大堆的官衔和人名,翻上几页之后,就发现这些人都死了。他们的事业有人继续,他们的职位有人代替。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这两句词中饱含的慨叹。

  读《通鉴》,还有一个有趣的小发现。《通鉴》所载期间,大一统的朝代有:周、秦、汉、晋、隋、唐。而按照古人说法,秦是为汉驱除天下的,隋是为唐驱除天下的,也可不算在内。而五代除后梁外的唐、晋、汉、周四代更迭,基本上是把之前出现过的大一统朝代按倒序又排了一遍,使得《通鉴》形成了起于“周纪”,收于“后周纪”的一个完美圆环。我自己给他起了个名字:历史的“小周天”循环。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吧。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开篇写了一段“告示”,要求读历史的人要对过往的历史有一种“温情和敬意”,这话讲得太好了!读《通鉴》也让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公元前读到公元后,从先秦读到五代,先人的脚步越来越清晰,古人的智慧越来越熟悉,如孵化一颗鸡蛋一样,混沌遥远的历史逐渐显示出了我们所熟知的雏形。面对《通鉴》我常想:书中所载的一切,书中人们所做的一切,尽管千差万别,但是最终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身处的一切。因为历史上他们的种种努力,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和拥有的一切。想到这里,顿觉书中人物的亲切,也为他们而生起敬意。这岂不也是钱穆所说的“温情而敬意”的表现之一?

  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司马光和他的同仁们花了十九年的时间精心编纂,我今有缘用两年的时间便能读完。想想自己看书的辛苦,更遑论著书的艰难,怎能不让人感念前辈先儒们的付出?还有音注《通鉴》的胡三省,最初的手稿完成后全部遗失,又二度重注,倾注心血甚多。他在序言中反思了自己注书的不足,最后满怀感慨地说“有志焉,然吾衰矣”,闻言心酸。司马光在成书后给皇帝的奏表中说:“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津力,尽于此书。”此言实在催泪,读至此处,怎不令人动容。又读到最后的“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则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司马温公儒者高风,大道无悔,肃然起敬,肃然起敬。

  读一书将尽,如观一人将终。这是我读《随园诗话》读到最后的一个明显感受。自此以后,每读一本书在将要看完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临别的不舍,读《通鉴》更是如此。回想两年寒暑,朝夕与此书相伴,陪我四处出差,今天读完,如别老友,书中人事,倏忽过眼,信知书史乃有情物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31 16: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治通鉴读后感大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9 2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