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7548|回复: 6

论语读后感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7 14: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来了!《丧病大学》《骷髅幻戏图》《这位alpha 身残志坚》《子夜鴞》《子夜十》《全天堂都以为上司失宠了》《格格不入》《一个钢镚儿》《犯罪心理》《临时保镖》《灵异片演员app》《我在无限游戏里封神》《史上第一佛修》《解药》《碎玉投珠》《我总在春天想起你》《表面矜持》《稳住,你可以》《新世纪,新冥界》《日落大道》《漂亮朋友》《哏儿》《禁区》《明日星程》《我和我的凡尔赛朋友》…推不动了。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编纂者,主要是乃仲弓,子游,子夏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并由子夏全文加以润色。故汉儒曰:论语章句出于子夏。

论语读后感大全

论语读后感大全

  《论语》读后感
  篇首语:
  假期,在学校“做书香少年 过书香假期”的号召下,孩子们捧起书籍,阅读经典,与大师为友、与知识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丰富自己,荡涤心灵,在博古通今、饱含哲理的书籍中,享受着美好的假期!爱阅读的孩子最美丽,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走进他们的读书世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这几句话,但是你们知道它出自哪里吗?它就是中国古代巨著《论语》里的第一篇。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们推崇为经典,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本书,是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国观点以及他评价古代圣贤的言论,是中国古代最基本、最简单、却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养准则。在古代这本书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我读完这本书后终于明白了它为什么被视为儿童的启蒙读物了。书中有这样几大部分: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这些篇目中的言论和故事告诉我们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为好学也已矣。”子夏的这句话意思是:“每天学习不知道的知识,每月都不忘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就算是好学之人了。”这里我还看到了一个叫孙敬的好学之人,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中,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读书。他刻苦到夜里读书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绳子栓在头发上,把另一头固定在房梁上,这样他就不会看着看着睡着了。他就是凭借这样的刻苦学习精神,使自己成为了一代鸿儒。如果我们现在学习都能有他的这股头悬梁的劲头,还有什么学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书时,看一会儿就想去玩,真是惭愧!对,我也要成为好学之人。只要下定决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虽然会背《诗经》三百篇,但是把国家政治交给他,却不能治理;让他出使诸国,不能独立办事,虽背得多,但不会运用,又有何用呢?”读到这里我脑中立刻浮现了一个故事——《纸上谈兵》。故事的主人公赵括把兵法背的滚瓜烂熟,谈起打仗,他父亲是赵国有名的大将都说不过他。可赵王让他去带兵打仗,他却不会根据实际灵活变通,结果误国误民,惨死在战场上。这又让我明白了:我们既要成为好学之人多读书,同时也要学会灵活运用,做个会学之人,活学活用,知识才能转变成智慧。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细咀嚼,久久回味,像是亲自聆听了孔子的教导,也希望同学们有空来读一读这本书,体味经典,对话圣贤,它会让你终身受益,带你走向不远处的辉煌!

《将进酒》真的好看,看完那一阵我真的每次都靠臆想来苟活哈哈哈哈哈哈,真的有那种看完还会想看,再次看完之后还会想看他们爱情线的续写,然后以至于我走遍贴吧、老福特还有微博去看他们的续写,还有很多牛批大大画出来的牛皮的画,至于选一些人去代入还真的没有。不光是兰舟和策安,里面无数个角色非常鲜明,有时候我真的不喜欢配角很多的文,但是这本真的每个人物都让我记在心里,还有里面的场面十分宏大,最应该表扬的还是唐酒卿,真的爱她,太会写了,写写她能让兰舟在我心里感觉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存在的人,《南禅》也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14:26: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论语》有感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经常有意去读一些经典著作,其中从小就要开始读的就是《论语》,作为经典被写进教材,可见《论语》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其中包含了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很值得品读。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如果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

  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天资太差,脑子太笨。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如果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如果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3: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第四》

  这段话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父母均已年过七十。“人生七十古来稀”,父亲总说,“能活到现在,能活得这样舒心,想都没想到;这辈子没啥遗憾了。”但作为儿子,我最希望的还是父母都能健康长寿。平日里最关心的、最放不下的就是二老的身体。前年母亲因为眩晕,早晨在喂猪时晕倒在猪圈里,昏迷了很长时间,后来被猪拱醒了才捡了条命。再后来住了半个月的医院才基本恢复,一想起来我就后怕!去年底母亲得了肺炎由于治疗不及时病情加重,又住了半个月的医院才痊愈。换季了,感冒没有啊?母亲眩晕没有啊?有没有累着啊?平时忙于工作,又有自己的小家庭,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平时没有子女的陪伴,二老过得可好?这是时常让我牵肠挂肚的问题。父母的健康就是子女的福分,能让儿女少操心,少烦忧,少劳累,更重要的是又给了儿女尽孝的机会,感恩的机会,报答的机会。父母每次过生日,如果能抽出时间,我一定驱车回家给二老祝寿;如不能,必定电话问候,改日回家相陪。正如孔子所说:“看到他们健康长寿,真是分外高兴;一想到他们日渐衰老,就忧惧不已。”

  我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了十七年,此后无论是上高中还是上大学,只能是在节假日里才会和父母在一起,有时能帮他们做点什么。而工作以后,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只有节假日可以回家陪陪父母,工作了十七年,满打满算却也只有两年的时间是陪伴在父母身边,真是惭愧啊!

  记得一位外国作家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亲情是分离的。是啊,父母培养了我们,但当我们有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后,却常常与父母离得远了。忙于奔波,忙于培育自己的子女,而经常忽略了父母。他们时刻牵挂着儿女和儿女的儿女,而儿女和儿女的儿女有时却忘了给他们打个电话。即便是回家了,相聚的时间也总是短暂。二老忙得团团转,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和孙女玩玩乐乐,就面临着分别。好在,父母的身体还好,这是最让我宽慰的。从今以后,一定多往家打电话,抽时间多陪陪父母,在他们的古稀之年让他们感受到更多得快乐和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25 10: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十四岁少年的《论语》读后感

  编者按:周圣龙为深圳孔圣堂主事周北辰先生之子,现年14岁,脱离体制教育,在孔圣堂专习儒学,业已三年。本网特选登数篇其研读论语的习作,供网友诸君观阅,共辅儒门少年同道,感受儒门之青春气象。

  《论语》读后感(一)

  【经文】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论语·宪问》

  这段经文出自于《论语·宪问第十四》,意思是孔子说:“如果君上喜好礼的话,那百姓就会容易驱使和管理。”

  这段话讲了关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中的礼,礼是儒家重要的道德条目。礼,分为几个方面含义:

  第一,礼是形而上的一种价值,也就是天理、天道。横渠先生曰:“礼者,理也”,礼是一种永恒不变的道。因为形而上的东西都是极为高深的,一般人都不能明白。《论语》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每一种形而上的价值都必须有落实在世间的载体。

  第二,便是礼在世间的具体落实,那就是礼制规范和礼乐教化,是一套复杂完善的规范和社会制度。通过对百姓的礼乐教化,让他们有信仰,有敬畏,遵从礼制,固守已位,以明是非,以别贵贱。故荀子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最后,礼就是平常所用的一些礼节。礼节,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文明的外在形式,是构成一个有序社会的重要元素,故华夏文明自古以来都称为礼仪之邦。

  礼,是华夏文明的根本,华夏文明便是礼乐文明。礼也是构成良好社会的根本,故《礼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一个国家若想治理得好,便要从礼乐着手。故《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民是国家的根本,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宗云:“君如舟,百姓如水,水可载舟,亦可履舟。”如果一个国家君主推崇礼乐的话,百姓便明理尽性,为人处世都奉行礼制,不会僭越。“素其位而行”,百姓会产生一种自治能力,社会便会上下有序,尊卑有别,贵贱有差,形成良好的秩序。治国只要“恭已正南面而已”。

  相反,如果君王不以礼乐治天下,那社会便无序,百姓没有一个衡量是非辩别贵贱的准则,国家便不能治理好。如:大家熟知的法制社会,它就是通过制定强硬的法律制度,从而强制进行管理,它的精神便是“齐一”。从表面看是公平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实际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法律虽然是平等的,但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有人贵,有人贱;有人智,有人愚。比如一个穷光蛋和富人打官司,穷人没钱请好的律师,而富人则可以用最好的律师打败穷人。这就导致了法律被有能力的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而礼制就不同,它的精神便是别异,从而使社会有条不紊。“民易使”,就是说百姓就会容易驱使和管理。因为百姓能够明理,有信仰,能够自治,所以便很好管理。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礼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性。礼是治国的根本,而如今,礼崩乐坏,社会无序。要使华夏文明与儒家文化复兴,就须从礼乐着手,制礼作乐,教化百姓。如此,天下便会太平,国家便会有序,社会便大同,百姓便会无诉讼。这就是礼所带来的社会功效,也是如今复兴礼乐的意义所在。

  《论语》读后感(二)

  【经文】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

  这段经文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颜回向孔子询问怎么样去管理国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便回答说:奉行夏朝的时制历法,乘用殷朝的马车,穿着周朝的衣冕。乐,便要《韶》《舞》这样的雅乐。要禁绝郑声,远离巧言令色的小人。郑声是淫靡的,小人、佞人会使你陷入危险。

  为邦,就是从事国家的管理,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是时制,历法。“行夏之时”就是说要奉行夏朝的历法,因为夏朝的历法是最合理的,合于天道天时,合于人文地理。古时是农耕社会,而夏朝之时制历法很适合用于农耕,是最完善最精妙的。因此,不仅孔子推崇,也延用至今,俗称夏历,农历。

  辂,是以前马车前面的横杠,这里特指士大夫和贵族坐的大马车。“乘殷之辂”就是说要使用和乘坐商殷的大车。因为商车的辂是用纯木做的,而其它朝代就比较奢华了,比如周朝的辂,上面还镶了玉石黄金。也许这与各朝代的繁盛发达有关系,但孔子还是觉得没必要这么奢侈。孔子云:“礼,与其奢也,宁俭。”此之谓也。

  冕,是古时的冠帽,这里是指服装衣冠。“服周之冕”就是要穿着周朝的礼服衣冠。因为周朝的礼服华美、端庄、气派。比如周朝的祭服玄端,便相当神圣。表现的是一种庄严的气派,不会显得轻浮躁动,合于其氛,合于其时,故周朝的祭服也延用至今。故孔子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是谓此理。

  前面孔子说的三条是礼,后面则是乐。《韶》《舞》都是舜帝时期的雅乐,优美并能美化人的心志,使之趋善远恶,是谓有德之音。故《礼记》云:“德音之谓乐。”孔子在评论《韶》时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郑声,是春秋时郑国的音乐,因其淫乱躁动,使人心性不安,有害于道,有害于心志。因此,用于泛指无德之音,害道之音。佞人,就是那种巧言令色,溜须拍马的小人。“郑声淫”就是说,郑声是淫靡,淫荡的,它会腐化人的心志,磨灭人的志向,使人躁动。如果一国之君整天轻浮不安,躁动难耐,言行不得体,威严无存,谈何治国平天下?唐玄宗和刘禅都乃典型的例子,可以为鉴。所以孔子要禁绝郑声。

  “佞人殆”就是说,巧言令色的小人特别危险,因为这种人最擅长溜须拍马,巧言惑众,就连明贤之主都难免被迷惑,而况乎昏庸无能之辈?所以孔子说要远离和杜绝佞人。

  这段话,孔子解答了颜渊的“为邦”之惑。归结为一,便是制礼作乐,治人用人。只有具备完善的礼乐制度,国家才能井然有序;百姓趋善远恶,社会才会和谐无讼。只有近贤人,远小人,国家才能走在良好而稳定的发展道路上。而孔子垂宪立法,制礼作乐,法三代,通三统,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大功德。由此观之,治国之道,即此而已。故为人君者,为人主者,亦可以此理为鉴。

  《论语》读后感(三)

  【经文】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信以成之。 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这段经文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意思是孔子说:“一个君子,要以天道天理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言行要符合礼制规范;他的君子人格和士大夫风范会从谦逊中体现出来,为人诚信会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义,是天理天道,是永恒不变的价值。世间万物生长,日月四时轮换,所有一切都有义在其中,都要符合于义。质,是本质,是形而上的根本的价值源头。而“文”则是外在的形式,是“质”落实在人间的载体。万物皆有质文。往小的说,比如时间,它的质就是四时运转,也就是天道循环运作;而它的文,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钟表等承载四时的外在形式。而往大的说,中华文明的“质”,便是天道天理,是先王之道,是道德人伦;而经典文献、神灵系统、礼乐制度、法律条款、衣冕服饰和文字、建筑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华夏文明的“文”。有什么样的质,便会造就什么的文。

  孔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故一个君子,以义为质的话,那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合于道,合于义。无论从政经商,还是为君为庶,都不失于义。哪怕沦为贼寇,亦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侠义之士。

  礼,就是礼乐,是社会秩序形成的根本。“礼以行之”就是说,一个士君子,在社会中实践磨练,行事处事一定要符合礼制规范。因为礼制是社会和谐有序的根本。只有人人都遵守,才能发挥它的社会功效。礼乐是一个国家昌盛发达的象征,礼乐昌盛,则长治久安;礼崩乐坏,则暴动躁乱。《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由此可见,礼乐对于一个国家,尤其是华夏民族的重要性。所以,君子作为社会的精英人才,更该在百姓面前作表率。

  孙,就是逊,意思是谦逊,逊让。“逊以出之”就是说,一个人,他以义为质的君子圣贤人格,会在他的谦逊,逊让中体现出来。逊,也是处事的一种大智慧,如果一个人骄傲狂妄的话,必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锋芒毕露,这样便很容易招来杀生之祸。

  孔子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所以一个君子,要学会逊,妥协,退让。这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大智慧,大胸怀。比如三国的刘备,他是一个很有志向和抱负的人,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自知势单力薄,不能抗衡于曹,便假雷声以掩其志,示其弱。曹操便小看了他,对其放松警惕。如果刘备当时骄傲自大,便会让曹操觉得此人野心甚大,必当早日解决以除后患。

  “信以成之”就是说,诚信是一个君子之所以成就自己的根本。信誉是一个人很重要的东西,信誉好,别人才愿意和你交友谈心;做生意,别人才愿意和你合作;为官,则百姓服于你;上级才会信任你,你才能在更多的平台和施展空间。这样,方能成就自己的抱负。故孔子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又说“民无信不立”。

  由此观之,这三条乃君子之本。只有做到以义为质,言行及义;礼以行之,克守礼制;信以为本。这样才是君子的境界与人格。

  《论语》读后感(四)

  【经文】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这段经文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意思是孔子说:“一个有德行的士君子应该矜持、庄重,而不会与别人争斗;会和谐的与人相处,而不会结党营私。”

  这段经文中孔子讲了一个士君子应该何以处众的道理。矜,是矜持、庄重、严肃的意思,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境界。如果一个人能达到矜,必是德行人格厚重,境界智慧高深,常人无法比拟的。这种人非常坦然,因其人正心正,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不卑不亢,所以在面临一些重大事件时会显得很泰然。而正是这种时候,人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和选择。能够做到“矜”的人,无论天大的事,都会坦然面对,不会轻浮焦躁。故圣人云:“临大节而不可夺”。

  相反,小人则不泰不矜,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喜好彰显表现,每当大事来临之际,却显得焦躁不安,无所适从,不堪一击。故孔子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此之谓也。

  争,是争执、争斗的意思。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核心便是争,是博弈与争夺。不论过程手段,只在乎最后的结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理念,有害于道,会破坏社会政治秩序。而如今的中国正是这种情况,拜金主义严重,人们为了达到目标和盈利,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其原因便是近百年来,受到西方资主义的文化入侵。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把竞争博弈作为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推动力,才导致这一后果。

  西方资本主义强调竞争,西方国家也因此博得国际政治和军事上的地位。但这仅仅是它的文化硬实力,在其硬实力背后有文化软实力支撑,那便是西方的信抑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西方清教徒认为经商是上帝给予他的使命,因此,经商便有了神圣的合法性。无论从事政治事务还是经商,这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因为这样,西方才会出现比尔盖茨这种赚了一辈子的钱,最后全部奉献给了社会的伟大企业家。这都归结于一个文明的文化软实力,而我们只学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硬实力,没有学到他们的软实力。所以才导致这么多的负面结果。

  当然,西方的软实力我们也学不来,因为软实力要符合地域人文,也就是历史文化的合法性。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人文,每个文明都会有适合于自身的政治制度,而这种政治制度一旦更换历史文化背景便不能发挥原有的功效。就如同热带植物到了高原地带生存不了。所以我们才要制定出符合于华夏文明和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儒家讲“体用不二”,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中体西用”的不对之处。

  群,是群体、群众。这里指与人相处得很好,很和谐和睦,很容易相处共事。孔子云:“君子易事而难悦也”,君子虽然很好共事相处,但却难以取悦。因为君子的德行远在常人之上,能辩是非,明善恶。通常,小人在行事时,为了能讨领导喜欢,给予他更好的机会与利益,便会对上司领导进行谄媚、拍马和贿赂。而很多领导上司也是小人德行,乐于接受。在利益面前,固然原形毕露。

  曾有人举了一个例子来讽刺如今的中国人:一个百货大楼的电梯坏了,老板便要找人把它修好。中国人、印度人和德国人都想来接活。印度人报价3000;德国人说:“我们材料和技术好”,因此报价5000”;而中国人却以10000元的天价接下了这个活。原因是这个中国人找到了项目负责人说:“5000给你,2000给我,剩下3000交给那个印度人做”。

  由此可看出,小人如果居于上位,政治便会腐败,国家便会不得而治。君子则刚好相反,不论多大的利益摆在他面前,只要不符合于义,不符合于道,都不会取一分一厘。故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亦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哪怕符合于道,取了,首先想到的也是天下苍生而不是自己。故范仲淹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之谓也。所以,一个君子圣贤的人格德行和胸怀都可以从这方面体现出来。

  由此观之,一个国家必须要君子与贤臣在位,方能和谐大同,长治久安。故孔子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又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天下无所措手足。”此乃治国之道,不可不知也。

  党,就是党羽,这里指在政治中和社会上结为同党,谋利谋私。结党,便是奸诈的小人为了更好的谋得利益,集结起来,互相私助营利,作恶偏袒。为君者管理国家时,必定要注意朝中结党结派,互袒互利的情况发生。因为一旦这样,贪官污吏的势力便会强大,政治便会腐败至极。而在政治上,如果有小人之党,便应有君子之朋出现相与之抗衡。而为人君者,必当明是非善恶,分清小人之党和君子之朋,并把小人之党铲除于朝,天下方能大治。《朋党论》云:“故为人君者,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从这段可以看出,一个君子为人处事的智慧。只有矜而不争,才能时刻保持严谨,庄重坦然,才能临大节不夺,不怒而威;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别人才愿意和你交往。只有群而不党,才能在互补中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不受不良之友的影响和误导,从而趋善远恶。如此,才是君子之为,圣贤之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16: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论语》有感

  《庄子·渔父》曾经描述过这样动人的场景:

  孔子游乎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庄子是诗人。我们看他笔下的孔子及其弟子——这是多么令人心仪的场景!这是孔子个人的生活,却也是人类的心灵生活;这是孔子个人的场景,却也是一个民族的场景;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后期的某一瞬间的场景,却也是历史的、永恒的场景。

  杏坛未必实有,但孔子与弟子这样的弦歌读书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的,甚至在他们周游的路上,他们都是这样的。这样的情景,是乱世的潇洒与沉着,是那个黑暗世界里突然出现的光芒。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几乎是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把一个民族带出了蒙昧,带进了文明。

  孟子说人生有三大快乐,其中之一,即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孔子此时,正是处于这样的快乐人生当中。

  实际上,《论语》开篇第一则,就是他“不惑”的宣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段时间,孔子好像忘了世界,从37岁到50岁,一直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这一段时间是他私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都到他的身边来了。孔门十哲里,除了文学科的言偃(子游)和卜商(子夏),德行科的四位: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仲弓;言语科的宰予,子贡;政事科的冉有,季路,这八位学生,都到齐了。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

  定公五年,鲁自大夫以下皆僭(jian)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这个“朋”还可以理解为学生。此时的孔子,德高望重,他的教育水平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弟子负笈远来,聚集在他的门下,天下英才,得而教之,那是何等的快乐!

  然而他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都可以领受的、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快乐。句中描绘的三种情景:学习、朋友来、被人误解,每个人都会经历。孔子告诉我们,这些都会给我们带来快乐。读书提升自己,快乐;朋友来了,契阔谈宴,快乐;被人委屈,被人误解,本来不快乐,但是,当突然发现自己可以坦然面对这种误解时,就会为自己有这么高的境界而快乐!

  所以,孔子不是高高在上、冰冷无情的圣人,他教导我们的都是贴近生活的一点一滴,是心灵畅游的快乐。孔子可尊敬,但不能敬畏,一旦敬畏,就把你推离了孔子的身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08: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我们小的时候一开始接触古文往往最先读到的就是论语,那个时候我对于文章内容大都一知半解,只是觉得朗朗上口,方便背诵,但是对于它的内在含义却并未知晓的那么清楚。

  后来随着古文学习的多了起来,对于古人的大智慧更加佩服,一些人生哲理,几段简洁的话语就可以蕴含其中,反复诵读,在不同的心境之下,总会有不同的感受,真正应了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我们最常听说的一句话,意思也就是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以此来反思我们自己平时读书的时候,一味的只会背书而对文章内容不去结合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就会变成满口之乎者也的书呆子,这样的人读书破万卷又能如何,只是流于书本的表象而不得其解,知识完全不能为自己所用。而整天呆坐着思考,完全不去学习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因为没有一定的知识作为积累,只会产生更多的疑虑,就像《论语》中孔子说的另一句话:“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连孔子这样的大家都还感叹自己需要多学习才能有所收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又如何能因为多读了几本书就志得意满。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些话现在对于各行各业的人都很有现实意义,人人都有欲望,但是我们需要坚守的道德标准就是自己所获得的东西都是靠自己的劳动合法得到,而且在生活上不要过度把自己的心思放在追求饮食及居住环境上,平时做事要努力勤快,说话谨慎有分寸,“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要过多的去干预别人所做的事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边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上,过好自己的生活,珍惜当下。

  在现在社会中,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渐渐麻木了大家的精神生活,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论语》 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4 17: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读后感大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4: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