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6153|回复: 4

战国策读后感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1 11: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姐妹们我求求你们快去看《一级律师》!木苏里的年下它依然很香啊,顾晏和燕绥之绝配!他就是那种不同于的一天把我爱你放在嘴边,但是却每一个细节都会体现出我是你的伴侣的那种,平安美好。“长久是多久。”“到所有身份从世界上注销的时候。”“永不消逝的爱。”大家看看吧!!!我跪下来球球大家了我真的超级无敌推荐。
  《战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战国策》的启示:言不忠信 所行不远(《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篇》)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国曾经窥视过周鼎,王孙满告诫楚国,“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思是现在还是周天子的天下,你就别瞎打听了,别净做美梦了。
  好东西总是有人惦记着。秦国看上了周鼎,他不像春秋时的楚国,遮遮掩掩地假装问尺寸重量,而是开口就直接要。王孙满清楚说明过周鼎之来源和象征意味,“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诸侯国表达得到周鼎的愿望,实际上以此来显示自己国力的强大。
  周鼎本是周朝统治天下的象征,国家重器,周朝未灭,九鼎岂能入于他人囊中?面临强大的秦国,东周自然无力应对,只得再找一个强国帮忙。于是他来到齐国。“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颜率为了请齐国派兵,先贬抑秦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再利用齐国的贪婪,以名和利打动齐王。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弱国的君主除了忧虑还是忧虑。颜率满口答应齐国的要求,“愿献九鼎”,而且主动地为齐王考虑,“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欲借道梁国、楚国,都被颜率一一否定。齐王被颜率逼急了,“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是早有打算。齐王要把周鼎运到国内,首先运输的人力和器械就不足,更要命的是无路可走。颜率非常客气到对齐王说,“弊邑迁鼎以待命”,只要您能有办法运输,随时来取。颜率用轻松的语言、缜密的推理掩盖了他的欺骗,从头到尾就没准备把九鼎给挽救了东周的齐国。
  齐王终究没有得到周鼎,因为他仓促答应派兵的时候确实考虑未周。但是齐国通过与秦国的对抗,也表示了一下自己的实力。东周貌似毫发无损地化解了危机,实际上丧失了信义。“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一个不讲信用的人所行不远。一个不讲信义的弱国怎么可能发展壮大呢?



《穿堂惊掠琵琶声》成熟男人的绝美爱情啊,我之前一直看不下去老男人谈恋爱,会顾虑太多,也看不下去细水长流的爱情,感觉就很平淡无味,但是!!!直到我看了这本后,上面两个问题都不存在了,这种进退有度,一句“你想要的爱情是什么样”就能确定对方爱自己的爱情太美好了,不需要口头许下很多承诺,但是你所知道的爱情中的承诺我都会做到,懂你、敬你、尊重你,告白时会先把以后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剖开来告诉你,再让你做决定。忠于爱情,又不止忠于爱情,老男人的爱情真的太美好了,强推啊,另外,广播剧也配得非常好,最近一周都陪我入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09: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战国策》如何教你动听地说“不”?

  中国传统的所谓雄辩,大抵多为道德板砖的互拍,心性命理的玄谈。还好有一个异类,名为《战国策》。

  如今在娱乐节目里大行其道的“策”,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其实是件极其严肃的国家大事。无数苏秦张仪这样的谋臣辩士,空口白牙在兵车万乘的大国之间策来策去,策得好白衣卿相,策不好身败国灭,实在是刺激得很。

  最有趣的是,在那个既不能用道德板砖拍人,又不能用神道设教唬人的世道里,面对骂也骂不得,打也打不得的国君,这群被逼到绝境的辩士居然像杨过打出“黯然销魂掌”那样,悟到了说服之道的最高境界:顺势而为。

  我们永远都不会真心喜欢遭受反驳,但我们都希望自己更加深思熟虑。所以最有效的反驳不是要证明对方错,而是要证明对方所做的事情,正在违背他做这件事的初衷。因为任何具体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图,只要切入行为与意图之间的缝隙并导出矛盾,就可以让对方自己来收回成命。

  《战国策·赵策三》里讲了这么一件事:平原君受魏国之托与赵王谈合纵,几次三番公关不下来,只好请虞卿出马。这位先生也不废话,径直对赵王来了一句:魏国错了(“魏过矣”)。赵王当然很高兴就知道魏国错了,所以我才懒得理他们呢(“然,故寡人不听”)。

  看明白了吧?这一步就叫“顺势”,首先要发现你想反驳的观点的合理之处:魏国当然错了,不然赵王难道是傻瓜?就算赵王是傻瓜,那也是作为老板的傻瓜,不是你想怎么敲打就怎么敲打的。

  达成了基本共识之后,虞卿接下来就像电影《教父》的经典台词所描述的那样,说了一个像“是”那么好听的“不”大王您也错了(“王亦过矣”),因为但凡合作总是强者控制弱者,现在赵强魏弱,而魏国居然主动要求跟咱们混,可见脑子是多么不开窍,赵国又不是搞慈善的,哪能有便宜不占?

  这个“不”字的动听之处,就在于从赵王的真实意图(总觉得魏国既然有所求,难免会让自己吃亏)出发,推导出反对其具体行为(拒绝与魏国合纵)的结论。从赵王的角度看,这个“不”完全不是在反驳,而恰恰是在完善自己的想法,因为它真正说中了自己心里生怕魏国占便宜的那点小九九。能把“不”说到这个境界,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如果你还是反感这种马基雅维利式的厚黑味道,那我们得澄清一下:虞卿是个好同志,至少根据他在《战国策》里的出场事迹来看还是挺有正义感的。

  问题在于,用“好的”去骂“坏的”固然很容易,但往往也是最无效的做法;而真正考验智慧的,是从“坏的”观点的内部逻辑出发,去推导出你所希望的“好的”行为不能深入理解人性的实然状态,就没资格空谈道德的应然理想。所以说,联合抵御暴秦当然好,各怀私心杂念当然坏,然而唯一可行的说服之道,是像虞卿这样从维护私利出发去阐明合作的必要性。魏国觉得傍上了大款,赵国觉得拉到了小弟,各怀鬼胎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这才是完美合作关系的基石。

  其实,无论是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霍布斯,还是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家边沁和密尔,更不用说以《国富论》名垂青史的亚当·斯密,都是从正视人性的阴暗面出发,来设计最自私的人也能遵守的社会秩序和伦理规范。人各私其私,公在其中矣,不需要大家都变成圣人也能实现升平治世,这才是更靠谱,更有操作性的社会建构原则。

  还在幻想靠批判人性的自私来实现世界大同?两千多年前就out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09: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夜读《战国策》:韩王渔翁得利

  话说记得小学时候背的王朝顺序口诀表里是“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明明是西周灭亡,才有东周的,怎么二者还能打起来呢?这不是关公战秦琼么?其实我们今天的说法是不太确切的。

  周幽王时,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只得东迁至成周,也就是今天的洛阳。因为这个新都城是周成王时所建,所以名为“成周”,而原先的都城称为“宗周”。如《尚书》:“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归于宗周,董正治官。”当然,周人也因之称东迁之前的西周为宗周,如《诗·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所以西周和东周都是咱后人给人强加的,当时真正的国号一直是周,只不过是前后两段,都城变迁而已。这前后两段周朝不好区分,就好比班里有俩王菲,老师为了区别,就干脆一个是大王菲,一个是小王菲了。

  然而在春秋战国(也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东周)时期,那时的东周和西周却又有不同的含义。周敬王时,因王子朝之乱,晋国率诸侯于洛阳城东为周天子修建新都,名为“成周”,而原先的成周则称为“王城”。新都城成周在东,所以俗称“东周”,旧都城王城在西,所以俗称“西周”。因此,西周和东周在当时指的是两个城市名。

  后来周考王在自己驾崩前,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将天子之位传给儿子周威烈王,却将最后一点土地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周桓公,这样周威烈王之后的天子只好委委屈屈地寄居于周桓公的地盘上!周桓公的孙子周惠公时,又将自己的地盘中划出一块,封给自己的儿子,称为东周惠公,而自己被后人称为西周惠公!这周朝老爹们都不知怎么想的,一个将自己儿子变成光棍天子,另一个居然让儿子跟自己做一字并肩王——公~~~

  所以,东周与西周两个小公国就这么出现而且存在并继承下来了。周天子寄居在西周公的地盘上,跟西周公打得火热,东周公便屡有不平之意。这两个小公国便时有龃龉,今天你拔我蒜苗,明天我拿弹弓打你家小鸡,反正经常打得不亦乐乎。

  韩老七在战国七兄弟中排行老末,从来都是被人欺负的份。跟自己血缘比较近的赵老四、魏老五,一个胡服骑射,北抗匈奴,西挡强秦;一个率先变法,魏国武卒横行天下,虽然到魏武侯之后就走下坡路,但仍不失强国之地位。燕国虽然老弱,但能在乐毅指挥下差点灭齐,可见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韩老七跟其他兄弟比不了,但跟东周公和西周公相比,就像老虎对付小兔兔,又像泰森对付小老虎,那是想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想咬哪只耳朵就咬哪只耳朵。这不,东周公就怕了,赶紧派人去阻止韩老七来拉偏架。理由很充分——你要着急介入,西周公也不会太感激你;但如果你按兵不动,西周公着急时就会送贵重礼品给你,俺们东周虽然穷,可也会心里记住你的好处的。

  说到这里,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两个财主打官司,官老爷今天收了甲的礼,就拿话敲打敲打乙,明天收了乙的礼再吓唬吓唬甲,等最后两方面都榨干了,再各打五十大板,赶出衙门去。

  如今东周公教唆韩老七干这勾当,表面看起来聪明,既能消耗西周公的财力,又能痛痛快快收拾对方一顿,实际上是鼠目寸光:兄弟阋于墙,不外御其辱,反而忙着窝里斗,让韩国渔翁得利,实在不该。

  这正是:乌纱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东周西周齐献媚,美得韩王冒泡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2 09: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策·秦策一》,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陈轸与张仪同在秦国共事,但张仪忌妒陈轸受秦王偏爱,因而总找机会说坏话挤兑陈轸。

  一次,张仪趁陈轸被派出使楚国之机,在秦王前面诽谤陈轸说:“陈轸奔走于楚、秦之问,但现在也没看见楚国对秦有多友好。反而却和陈轸的关系非常亲密。这样看来,陈轸一切举动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秦国。我看陈轸是想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大王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

  于是秦王等陈轸回国后就把他找来问话:“我听人说你准备背秦而去楚国,有这回事吗?”陈轸一怔,旋即镇定地回答说:“有这回事。”秦王有点生气地说:“那么张仪所说的话是真的了?”陈轸呵呵一笑,不慌不忙地说:“何止张仪知道这件事,就连路人也知道这件事!常言道:‘由于孝己孝顺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己做白己的儿子;由于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面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做自己的大臣。卖仆妾时如果能卖到本乡,那就证明这是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乡,那就证明她是一位好妻子。’如果我不忠君爱国,忠诚于秦王,那么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大臣呢?一片忠心,还要被遗弃,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秦王听了,十分感动地说:“贤卿言之有理。”于是就把陈轸挽留下来。

  “谣言止于智者”,陈轸没有在秦王面前直接指出张仪是小人,是在造谣,而是迂回曲折的讲了许多民间流传的谚语,以说反语的方式打消了秦王的猜忌,使张仪的谗言不攻自破。如果陈轸一开始就指责张仪,那么效果反而不好,给人一种犯错之后为自己推卸责任、辩护的感觉,倒会加重他人的疑心,而如果先是主动承认谗言是对的,他要去楚国,然后再说出去楚国的复杂缘由来,揭示出与他人所说的谗言的本质不同之处,这样就会消释他人的敌意和误解,并且显示出自己的光明磊落出来。

  陈轸“欲擒故纵”,先顺着对方的话语展开然后反戈一击的辩解技巧,实在高明,令人折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31 15: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策读后感大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4: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