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酒卿《将进酒》我!无法言语!古风人物群像硬核权谋我爱死了 看人性看争锋,看众人众生荒唐或传古的百态人间,先生与那一场春三月真的是我的意难平。其实我很多知识都是从网文男主那边学来的,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和待人处事,只要不是特别奇怪的总裁文啊啥的,其实大的文真的可以学习,学习骆闻舟的正义,费渡的细心,顾昀萧萧而立的君子骨,当然还有很多xing知识…。
存在的真相,是一个时代最大的诗性读刘幽流《郁孤集》有感
刘幽流把即将付印的诗稿发到我邮箱,请我帮他写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点开了那80 多页的电子稿件,一首首玲珑剔透的小诗直触心房,仿佛荧屏上还留有些许的泪痕和心跳,还有那淡淡的忧伤、深深的眷恋和真实的情感,不知不觉就被诗中浓郁的青春气息,带入到那个纯真而多愁善感的时代。既不能唐突行事,又不忍心拒绝,思来想去,就此说说自己的浅见,不以为序。
《郁孤集》是继《幽流集》之后的第二本诗集,其间收录的130 多首诗篇,是作者自2013年11 月到2014 年11 月,仅仅一年的时间内创作的,如此高效而勤奋的诗人,着实让人敬佩不已。
刘幽流的诗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存在的真相,是一个时代最大的诗性。他不像有些人喜欢把诗歌写作束之高阁,而是从现实生活的疼痛,心灵深处的无奈和同龄时段的尴尬出发,从现实的场景与细节中捕捉诗意,并有效地介入大众的生活,深刻地揭示当下青年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心理。他既是一个时代的倾听者,又是一个时代的演奏者,他以敏锐的感知力,以朴实的文字,把一代人的情感如此朴素而疼痛地呈现给我们。
初读刘幽流的诗,既没有看到当下诗坛吸人眼球的先锋前卫和另类,也没有看到诗歌辞藻华丽的炫目之光环。他的诗歌形式自由,文字简洁,语言冷静,情感的表达力透纸背,处处蕴藏着一种波澜不惊的内涵之美。“百般的柔情都付给了它/只为嗅她清芬一嗅/可它深慕着秋霜的文才/哪里肯把花往春风里开?”(《菊花》)怕是这菊花一样的女子,也让你心动三分吧。“六月的小园开满了花/可满天的蝴蝶还嫌不够/好像还想挤出别一处空地/正飞来飞去忙着催工”(《六月的繁花》)意境和画面一样精彩,用诙谐有趣的语言表达出花竞相开放的场景。“路边的灯盏/寂寥成一簇又一簇的花丛/并非是风笼或渔火/看上去不至于摇曳/只在温柔的夜风中模糊”(《摇曳》)摇曳的灯光寂寞成花开,那人是否还在灯火阑珊处孤独成瘦瘦的模糊。这三首简洁质朴的短诗似乎是作者性格和诗风的体现,显示了作者对于自己写作和表达方式的自觉。刘幽流诗歌的风格是含蓄而内敛的,他没有用大喜大悲、大开大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诗歌语言于平静中蕴藏着作者切肤的情感体验和真实的生活感受。“刚退去一幅精笔画——/画工画了一整夜的冰花//又添上一幅素描图——/三两枝影印上窗”(《造化》)这短短的几行诗看似客观的叙述语调,不动声色的场景描绘,其实内含着非常强烈的个人体验和感情因素,让人不禁深思与反省自我的存在,感叹光阴易逝,岁月变迁,那种从浓到淡的情感体验,正是作者对现实社会和人生暗自观察后的悲哀与感叹。
他是一个痴迷于黄昏和黑夜,又渴望灯光的人,在这种心境中写出来的诗,就像一个梦产生于黑暗中,如蚕的生命,被艰辛一丝丝抽出生活的希望,把痛苦和挣扎时刻悬在行走的光线上一样。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不予言表的忧郁色彩,是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人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压力状态下的那种矛盾和纠结,和渴望得到心灵给养的真实体现。“断续的野灯/豆子一样乱点于荒野/于两颗星斗的距离/驶过万颗灯火之外//火车的夜野灯的夜/竭力于我诉着它的哀默/在众人睡熟后/邀我入其怀内”(《火车上》)在漫漫人生路上,一个人的旅行,多少有点落寞和感伤。“微风的一个晚上/只借着星光而行/环路的远处/一点灯亮在夜中曵/……/无言地错行开/那人是认识的/在许多的梦中/常常和我说话”(《微风的一个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成为我们错过的风景。“凉风的黄昏/正一片深深的紫蓝/这是一种沉默的美了/它带着一怀哀愁”(《凉风的黄昏》)就是这样的黄昏,这样的蓝,这样沉默而静寂的美,撩拨起片片闲愁。“醒来已过春晓/故有熠光夺目/直到昼再尽时/方有人察觉/夜开的灯/还放着寂寞的清光”(《夜开的灯》)这整夜里失眠的灯盏守护着看灯的人。“比黄昏更早灭迹的/是行人过断在了塔针尖/车辆过断在了霞光外/车辆是匆匆的,因为赶脚/行人却悠悠的,因为疲惫”(《黄昏的踪迹》)这是一种个人感悟式的体验,当这种体验蔓延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时候,作者的体验也就同时渗透到读者的心里,从而引起我们的共鸣、反思和回响。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巧妙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幽流用拟人、暗示、顶真和隐喻融合个人真诚的情感和切肤的人生体验,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可以任你驰骋想象去填充那些隐喻背后的空白,阐释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我好伤感我近来的情怀/我体内的养分不停催我成熟/我被列在橱上苦待/苦待我夜夜梦到的人能来”(《红桃》)“红桃”和“我”已经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我推开久已不开的旧门/才发现街上已攒满了人头/我自然明白他们为什么跟在你身后/谁不想分享到你的甜蜜呢”(《糖瓶》)情感的暗示,让人心生怜悯。顶真的手法兼新月派“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的特点,给人一种清新流露,委婉回萦的感觉。透过这些简洁绵薄的字迹,我们看到的是作者那颗跳动着的心,波动着的情绪与心境。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心中保留的那份童真,像极了数星星的孩子,小小的心事总在夜的稿纸上开花。“垂钓?/你去钓一颗星星来//把装星星的玻璃瓶子拎起/吓!一盏不灭的夜灯”(《垂钓》),“总有会避暑气的孩子/凭碧空皓月/去河中玩戏/淘气是他们击起的浪花/为扑追一个个婵娟的影子”(《夏夜》)。
年轻诗人刘幽流很少表现那些已经完美的事物,《正二月的天》和《春景画》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典型的两首正面描写景色,并带着饱满的情绪和欢快的笔触的诗歌。他的发现重点是事物的伤疤,而且通过诗歌抚摸伤疤。他力求在基本的生活中躬下身来,让诗成为他一次次的起身,改变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它扮演着精神的领袖,给读者的心灵一次次的拯救,他本能地排斥着世俗,却每一刻都在俗世。“两扇窗子敞了开来/流进豁然明朗的景色/与我融的更近了/春风温柔的吹到屋中//春风温柔的吹到屋中/能吹散渐暗的光线吗/能吹散渐密的愁绪吗/明朗的是窗外的韵光”(《窗外》)春风从忧郁的窗中探出头来,一眼就看到了那明朗的韶光,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雨后的黑云散尽了/青色和彤色的长天/走下山去/天色顿时黑了下来/回头望去/有一盏山灯在眨眼”(《山灯》)人生的路上有着迎难而上,也有着急流勇退,当你在迷茫中踩疼自己影子的时候,回头便是岸了。
他的诗就是这样,既切近现实生活,又不时体现出浪漫主义的忧伤,其间也有着厚重的深邃与沉淀,用娓娓道来的口吻升华爱与美的真谛,还不时呈现出对现实生活真实状态的剖析与思考。他把自己置于忧伤、失意、疼痛的诗之域,但不会刻意去挖掘更深刻的悲痛,而是移境思远,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光热赠予内心,获得一种继续向着明天前行的力量。
刘幽流,原名刘波,男。1992 年生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青阳树沟村。现就读河北某高校。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2013 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诗集《幽流集》。作品见国内多家刊物。 (杨丽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