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网

 找回密码
 加入读后网
查看: 4854|回复: 4

牡丹亭观后感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5 16: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了来了,《千秋》全国推广大使来了!强推《千秋》啊啊啊啊!古耽武侠不可错过之作,神经病魔君攻×残残残血道士受,亦师亦友,纵览江湖纷争,政局更迭。想知道俩三观不同的人是如何谈恋爱的,就快来看千秋!!!广播剧已完结,动画《山河剑心》第一季已完结,和广播剧是同样的cv!!!毛毛老师的晏无师和非磊的沈峤!!!上头无比,听了就知道。
  昆剧《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也叫“临川四梦“。”受寻幽爱静的道家理念的影响,汤显祖在这部《牡丹亭》中大量涉及神鬼异境。剧中歌颂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压迫。体现出追求内心精神的完全超脱、绝对自由的道家思想。《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另一说是《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近来方解惜青春—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观后感
  那个下午,天微雨。我在江汉路步行街拐角的巷子里,偶又听到这吴侬软语的清音,昆曲的绮丽和南方冬日的清冷,如两张清秀的面孔般互为表里,扎入了心。回来的夜,重新看了一遍《牡丹亭》,想起四百多年落叶般堆积的时光,氤氲如雾气含在一些潮湿的唱词里。“夜来在暗夜里听昆曲,时常踩着自己细碎的脚步声,而心如宋明两朝的山水,任潮打空城,寂寞如灯影。”
  似一片葳蕤草木,向着岁月献出了所有的绽放与凋零。到晚明方至鼎盛的昆曲,仿佛注定要成为一面镜子,映射出末世文化的玉山倾颓。汤显祖临川一梦,白先勇盛世一笔,若弱风扶柳,挽了一挽整个明朝纤细的腰身,继而又在工业时代的天台拉起了现代的幕布。微光倾斜,亭台凝霜,仿佛四个世纪浊世艰深里探照过来的灯瓦,照着淡淡漂浮在空气里的丝竹之音。一挥水袖一回眸,一点相思一点愁,便有低回婉转的浅唱低吟,从暗黑的幕布后面转向前台。
  蜗居城市里看《牡丹亭》,感觉有如夜幕下的烟火,嗖忽,在暗夜里烧出一块绚烂的天空,转瞬又在林立的楼群里隐身、消逝,过后只留下人仰望夜空时空荡荡的怅惘。而借着这一瞬的光,这求“静”和“慢”的心,便得以进入穿越回过去的虫洞,窥见过往人世上演的生死悲喜、离合欢情。烟火绽放的那一瞬,虽不求人来观望,但望见的人自是欣喜,“原来那姹紫嫣红开遍的,并未全部付于断壁残垣,登台曼舞一曲,朦胧里仿佛还是那个曾经的水榭歌台”。
  只是在我看来,远了的,永远是那个时代古色泛黄的味道。大剧院高高的楼台,停泊不住这虚拟的旧时春光,只能任由着柳浪闻莺的春夏,空转过几度寒梅著花的枯冬,让狷狂奔放的青春,夹杂着世间的情爱悲欢在钢筋水泥的狭窄空间里生长。你看那生、旦、净、末、丑,踱步走过多少个寒暑,却也没有走出一方舞台布下的逼仄尺寸,空空留出袅袅情丝吹散闲庭雅园的意境,还尚不知后人是否有福消受。余秋雨在介绍《笛声何处》时说,“我担心的,是有一天,昆曲作为传统文化缓慢消失的一个尽头,即便再伸出几个柔美的身段、抛出几个婉转的唱腔,固能吸引不少人,但仍旧会格格不入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前不久,在书中又读到白先勇先生《牡丹亭》的访谈录,“三十年来,想起少时观看梅兰芳、俞振飞先生演绎的昆曲《游园惊梦》,自这一折而掉入幻境。然而1946年以后,遍寻故国,已再无迹可寻。”顿觉余秋雨的话更像是一个预言和谶语。
  仿佛古诗词里怅然落寞的诗句:“春来便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想来,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多少含着少时梦里的惆怅光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惜春又怕春归去,而年轮无声转动,细密地划过留声机的纹路,只有那年少时听见的水磨余音,绕梁三匝而不绝于耳,声声催人渐老,失落的情愫不知不觉如树荫弥漫。六十多年光阴置换不掉的,后人再怎么演,或许已无法再复制白先勇先生心底盘桓不去的那种古典气质和韵味。“传统文化已经遗失太多,我若再不能留住些许,只恐这些遗憾,将成为我们文化里悲天呛地的乡愁。”可怜了收不住心的现代人,对传统戏剧文化既保留着小心翼翼的敬畏,但更多的是有着不屑一顾的置若罔闻。对白先勇先生来说,《牡丹亭》既传承了念念不忘的个人情怀,又含蕴着传统文化里丝丝入扣的韵律节拍,一板一眼,一咏一叹,如潇潇丝竹瀑雨而下,无论听或者不听,总归该期盼着留下些美好来震动后来人的耳膜吧,希企他们中能有那么一些人,如他一般追寻着这六百年悠长绵软的古音,以敌过他人眼中的“听来怎地如此春困人倦”。
  就好比那句唱词唱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人因情生痴,因痴生恋,自是人间常有的事。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好在先生拳拳痴心,终不得负,青春版《牡丹亭》甫一问世,昆曲之风,即垂范两岸三地。正如戏里戏外,一个转身,一个腾挪,衣摆掀动,水袖轻舞,便有时间缓动如流溪,有声线纤细如丝棉,有大美如隔世的沉香,丝丝缕缕,融合在雷动的掌声里,都像是对少时的那一场因与果的认知与回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如此看来,尽管在文化的深河里挣扎如浮萍草芥,我们终究还是留住了一些钻人心的美。
  “年长了以后,觉得很多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比如感情,比如机缘。太精致的东西,往往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来飞去,空向着乌衣巷的斜阳,留下的是转瞬即逝的怅然。青春版《牡丹亭》十年间巡演二百多场,轰动一时,却终有停止的时刻,演一场也许会少一场。”诚如先生哀婉的感叹,是命运被时间禁锢的无奈和写照,凄然铺平了《牡丹亭》巡演的二百多个舞台。想当初,观杜丽娘拈花伤春,游园惊梦,端坐台下惊艳而不自知。何曾想,四百年后的自己,又搀着汤显祖的臂弯,向着坟冢里闪灭不定的磷光烛火,让《牡丹亭》随着自己在世上又走了一遭。只是不能示人的,或是昆曲文化渐渐式微、恐将消失的无奈和心酸,大抵也如相思一般苦楚和难以自制吧。口里虽清唱着别人的故事,心里却怀着自己的痛楚,一则担心后无来者,大美空逝;二则韶华难留,再回首已百年身。良辰美景奈何天,时光无情惹人恼,像《牡丹亭》那满台的繁华,不就曾空照出几世的苍凉么?
  好在,庆幸还有这么一版《牡丹亭》活过有生之年的青春,穿过生命的罅隙与人萍水相逢。可以让人低眉顺目地细细听,失其所守而不自觉,得闲处也能自己打着节拍;可以言浮生若梦,暂时忘却自身不是那失去了一种文化之根的“异乡苦旅”;可以借着幕台上的微光,在电脑前、在书籍里寻出一段素年锦时、纡徐绵渺的雅调,暗自慰藉没有被一种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所排异、所遗弃,而不用在长亭更短亭般的隔岸对望中顾影自怜。
  “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或许,唯有柔弱者可感知柔弱,唯有痴戏者可感受戏痴。我们常说,不疯魔,难成活。更美好的事物,永远是美好事物的敌人,需要牺牲人一生的心血来撷取和营造。就像汤显祖和白先勇,就像杜丽娘和柳梦梅,就像生角与旦角,被创造的命运,既趟过流丽婉转的深涧,又走过生死契阔的精神绝恋,才能望见情意的深浅在脸上有着一般的浓淡,连施的胭脂粉黛都会同调;才能在人随世衰之后,仍旧活在那个时代,并被后来的时代和文化所定义、所热爱。
  凤泊鸾漂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就像陈升在《牡丹亭外》唱:“黄粱一梦二十年,依旧是不懂爱也不懂情。”听一曲昆曲,才没有一枕黄粱醒来后顿觉扑空的惆怅。过一遍青春,才知道光阴原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乡愁。所谓昆曲,不过是每一个“白先勇”念念不忘的文化念想。所谓《牡丹亭》,不过是教我们也能藉着一个故事,看光阴的流逝穿过千年的尘埃,越过青春自由而张扬的眉头,落在你的心上。

《穿堂惊掠琵琶声》成熟男人的绝美爱情啊,我之前一直看不下去老男人谈恋爱,会顾虑太多,也看不下去细水长流的爱情,感觉就很平淡无味,但是!!!直到我看了这本后,上面两个问题都不存在了,这种进退有度,一句“你想要的爱情是什么样”就能确定对方爱自己的爱情太美好了,不需要口头许下很多承诺,但是你所知道的爱情中的承诺我都会做到,懂你、敬你、尊重你,告白时会先把以后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剖开来告诉你,再让你做决定。忠于爱情,又不止忠于爱情,老男人的爱情真的太美好了,强推啊,另外,广播剧也配得非常好,最近一周都陪我入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6: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微风细语——歌剧《牡丹亭》观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麻麻米娅

  只知情深能断肠,却不曾想过此情亦能令人复生。曼妙女子杜丽娘就因牡丹亭中一梦,则撒手人寰,而英俊才子柳梦梅只见一书画便情定终身。此般纯粹的爱情在现如今的社会几近绝尽。

  车子、房子、票子、位子成了“守护”在婚姻面前的四大金刚。谈一场单纯的恋爱在金钱的面前变得好无力。愿为情生,愿为情亡的痴者在当下往往遭得老一辈人无休止的责备,随之爱情也须寿终正寝。当然,我们无理由说过来人的哪里不对,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回忆过去近三十年的光景,为爱情吃不下、睡不着的日子得追溯到上学时候了。那种心慌,羞涩,小鹿乱撞的感觉,现在回味起来不禁一笑,也隐隐带着一丝羡慕。算着时间放学,创造在楼梯间的“偶遇”;明明很早到了食堂,却一直等到那个人出现才默默地跟在其身后排队打饭;虽然有很多作业,却傻傻的在球场看他打球,直到夕阳西下,BP机上不停的显示“怎么还没到家 – 爸爸”的信息。那个时候,网络很少,通讯很少,可思念很深。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在日益增长的通货膨胀面前,我们的爱情不得不低下她高傲的头。拜金女虽遭人唾骂,可谁又想过贫贱夫妻百日哀的生活?哪一个父母辛辛苦苦将自己的儿女培养出来,情愿再送回去过苦日子?生活的金字塔永远都是物质在基层支持着,吃不饱的人哪有心情来创造艺术?无法避免的,那些青苹果爱情,悄然地退出了我们的视野,慢慢地升级成一种奢侈品。而踏入社会的我们也欣欣然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我们丢了生命里重要的一个组成——爱情。

  杜丽娘,一梦遇情郎,梦醒追断肠。爱情这东西,不管饱也不管暖,却有神奇法术让人快乐。无法体会这梦里的爱情让杜丽娘得到了多大的喜悦,让她这般迷恋甚至付出生命。她是自私的,她为了一己私欲将她的父母丢弃在另一个世界;然而,她又是如此无奈,如果她能够理智,如果她能够克制,则“皆非情之至也”。我为杜丽娘对爱情的坚定红润了眼眶,我也为她的家人痛失爱女而泪湿了衣襟。还好,还好我知道下一场里面还有个柳梦梅。

  赶考书生柳梦梅,杜府还魂梦中人。这世间得有多少个“正巧”,正巧有你所爱的人,正巧能遇到你所爱的人,正巧你所爱的人还活着……杜丽娘靠着一柳枝条在阴阳两届游离着寻找爱人,柳梦梅紧抱画卷,经历万难摸索到家门。不巧的是,他的爱人正渐渐地冷去。那种从天上甩到地上又狠狠砸碎的心痛,疼得让人无法呼吸。感谢爱情打动了地府的判官,感谢爱情滋润了两个生命,感谢爱情让整个家庭都获得了新生,深深地,感谢爱情。

  幕闭而掌声不绝。我仿佛还在那轰轰烈烈、感动天又感动地的爱情里沉醉时,夜已深。斑斓的车灯、路灯勾勒出的才是我真实的生活。

  叹息,我应该是没有勇气去把握那样一份需要用生命来呵护的爱情了。而这一场戏,这一场色彩绚丽的歌剧倒是让我畅快淋漓的体验了一番。

  我很庆幸,今晚我来了,在我这朝九晚五的平淡生命中增添惊鸿一瞥;让我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从不知所云的感动到刻骨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6: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牡丹亭》之美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为何独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其唯美的艺术。汤显祖曾说: “一生四梦, 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 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 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 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 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 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 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 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换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11月8日,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剧院,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邀您鉴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6: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河畔回眸:观浙越《牡丹亭》有感

  观浙越《牡丹亭》有感

  □文/作者:河畔回眸

  ▲浙江越剧团《牡丹亭》海报

  1浙越《牡丹亭》——初见

  向往久,乍相见,惊叹于《牡丹亭》唱腔的动听,诧异于演员的敬业。杭州的夏天,炎热难耐,尽管导演和其他演员已经离开了排练厅,廖琪瑛老师仍然穿着戏服自己练着,一招一式没有丝毫的懈怠,不厌其烦,几个动作下来,人早已汗流浃背,却不曾听她喊过累,不曾有过一丝怨言,默默地练着。安静如她,仿佛外界的嘈杂与她无关,她依然是她,沉浸在牡丹亭的世界里,徜徉在柳梦梅的心路上,流连在那梅边柳边。欲相言,奈何无语凝噎,不忍惊她,独立一旁静看。偶尔休息一小会儿,她下来时对我会心一笑,其中意,不言自明~

  2浙越《牡丹亭》——惊艳

  双十二的首演,省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人潮涌动,各地戏迷以及专家、领导、越剧名家们都纷纷前来一睹风采,来看看浙越是如何演绎这动人的爱情故事。

  ▲越剧音乐诗画剧《牡丹亭》廖琪瑛 饰 柳梦梅

  音乐响起,字幕显现,一台诗画越剧《牡丹亭》便这样上演了~

  往的《牡丹亭》大都是杜丽娘先出场,而浙越独辟蹊径,虚拟了个睡魔神先出场,道了情由,然后便上演《惊梦》一折。柳梦梅执柳枝,杜丽娘携梅花,缓缓上场,花神簇拥,两厢立定,再逐渐走到舞台中间,柳杜相遇,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纵然是”转过这梅树旁边,来到这牡丹亭前,我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紧相偎,慢厮连,逗他个日下胭脂雨上鲜,雨上鲜‘也未曾显得柳生的轻浮,这一切由情而生,是那么的自然。廖老师演绎的柳生,丰姿俊雅,那一抱看得人心醉,小柳的风流,小柳的柔情,小柳的温存,我想任凭是哪位女子也无法拒绝,即使是欲近还羞,也不忍冷落这书生怀抱,还是草籍花眠,遂人愿,方不负这一片春意,满腔痴情。

  《言怀》一折,小柳梦醒,回忆梦中情景,娓娓道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似见那两情缱绻,难舍难分。执梅而言,也呼应了梦中景。“风助飞雪梅中情,我对梅雪细沉吟,情切切,意殷殷”因一梦便难以忘怀,甚至改名柳梦梅,踏雪寻梅,为佳人,不顾那山高路远,遍寻访,是何等的痴情。廖老师临近下场的那一个动作特别漂亮,衣抉飘飞,给人一种奔跑起来的感觉,仿佛看到柳生疾行在小径上,扬起的衣衫,惊了枝头,留下那满地落红。

  ▲越剧音乐诗画剧《牡丹亭》谢莉莉 饰 杜丽娘

  杜丽娘一梦生情,寻梦不得而郁郁寡欢,中秋之夜暮色而亡。这厢孤魂飘荡,那处书生对画。其中《醉画》一折难以演绎,可廖老师却将柳梦梅这个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他的温润,他的痴情,他的至爱,想要与美人亲近,却又不能轻薄她,那种矛盾的心情,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那只是一幅画像,可在廖老师眼里,在柳梦梅眼里,它就是梦中佳人,是朝思暮想的美人姐姐,也真是难为她了。

  《幽媾》中,小柳吹箫,自痴自醉,倚桌而眠,不提防意中人已至。轻启门,蓦然相见,欲喜还惊,叙夜话诉衷情。坐在椅子上的一搂抱,灯光梦幻,人醉心醉天也醉,只道了却相思,又谁知佳人命已归。为救挚爱重生,小柳不惜挖坟相救,即使触犯国法也在所不惜。《回生》一折里,小柳跪地的那一段唱,感人肺腑,动人心魄“天可鉴一片至诚,生死荣辱共浮沉。纵然香骨不重生,梦梅我拼将九泉痴痴等’天不负痴心人,丽娘回生,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偿了久久相思。

  一曲终了,众人谢幕,观众掌声热烈。廖老师那阵子身体本就不舒服,整场演出下来一脸倦容,却依然硬撑着,许多戏迷们要合影,她依然配合着,没有半分退却,未言自己身体不好不想拍之类的,她就那样站着,努力挤出笑容不辜负大家的喜爱,身边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她依旧是那样浅浅笑,酒窝半露。可谁知她感冒又咽喉炎,两个半多小时唱下来,早已受不了。我若不是平常排练场去串门多一些,也不会知道她的状况,她不想麻烦别人,都自己扛着,还总是替别人着想,甚至胜过她自己,好的让人心疼。

  送廖老师上车后,我和学姐也出发回校,夜已深,宿舍了早就关了,两个女生又不敢半夜去住宾馆,就去她朋友那ktv窝了一晚,她睡得挺香的,我总觉得不舒服就一宿没睡着,还落了个浑身酸,早上四点清场,宿舍依旧进不去,在外面等了快一小时,吹了冷风,学姐问我进去了吗,我说没有,她提醒可以把阿姨弄醒,我怕扰了人睡觉就等到六点才敲了窗户,因为宿舍楼六点半开门。回到寝室快六点半,睡了三小时,听到室友说我几点回来的,一个说了很准确的时间”六点二十二“我就傻了,我说了句”你们不会以为有小偷吧“她们说自己还真的是这么想的。这是我第一次通宵,也是醉了,虽然回来好几天昏昏沉沉的,还有点感冒,不过还是觉得很值!

  3浙越《牡丹亭》——再会

  浙越版牡丹亭舞台布景简约大气,一些栏杆作为装饰,大背景用牡丹花,梅花等,舞美也很不错,花神服装艳丽夺目,小鬼们也很吸人眼球,杜夫人和春香等戏份不多,但都非常出彩。

  是布景?还是舞美?抑或是演员的帅美?让我再看牡丹亭,似乎都不是,心灵深处还是那份对小柳的喜爱,牵引着我又去正月初四和十五的演出,依旧这戏。

  杭州场,天阴沉沉的,演员们从中午就开始走台了,直到下午四点半左右,两个主演才开始化妆,丽娘先化,廖老师则穿好了水衣水裤先吃饭,还问我和几个戏迷吃了没,我打趣她,”中午的huan(饭)在哪吃的啊“,她说”huan也在这里吃的“,心中不免酸涩,就想博她一笑。她还夸huan比中午的好吃,我故意一本正经地说了句”肯定不是huan好吃,是你饿了“,她笑笑不讲话,我们几个倒是乐了,就这样欢笑声中她吃了饭,又开始忙碌~

  晚上的演出,廖老师依旧全力以赴,把它当第一场来看待,给大家献上一曲唯美的牡丹亭,一个潇洒儒雅的小柳。在程朱理学的时代,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汤显祖却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情至观,不仅仅体现在杜丽娘身上,在小柳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小柳情之至,打破了世俗的门第观念,冲开了封建礼教的束缚,超越了生死的界限,不由得人心生敬佩。

  丽水场,雨滴如注,我还是拖着大堆行李去了,因为说去那么远看戏家里肯定不答应,便托词回杭州学校,无奈大行李箱电脑包社么都一起带走,转道丽水,路虽远,心系卿步不停,风雨又何妨。

  抵达房间放了行李,跟廖老师一起去剧院,在后台,看她点绛唇,对镜细描画,一笔一划勾勒出那俊俏模样。是谁家女子脂粉庸施,也是风韵尽显,添妆后,却是一书生,眉眼温存。只见那台上小柳的脚底动作更顺溜,水袖挥舞得也更自然,情感愈发真挚,每次都在进步!演出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获得了遂昌领导们的一致认可。领导激动地与几位主演握手,还力邀浙越过去参加汤显祖相关活动,也拍了集体大合影,记录下这宝贵的时刻。

  待到人散场,舞台冷寂,恰似那繁华落尽,留下一抹最真实,最自然的风景。她径自往后台走去,不经意间,回眸一笑,眼波流转,刹那芳华,我紧随身后,一度晃神。褪去戏服,洗尽脂粉,还她本来妆,是那样的朴素无华。回到宾馆,她问我晚上的唱腔、表演等如何。其实我并不‘懂’戏,不是专业的,仅仅是一名越剧爱好者而已,并无法给她很专业性的评价。可她总是那么关心观众的感受,想通过他人的角度,从而来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看她一脸的期待,我便一一回答了,未曾敷衍。她这人,一门心思都在小柳那,真的是想要演好这个人物,演好这部戏,她的努力,我想大家也都会看到的吧!

  4浙越《牡丹亭》——情深

  每每看到演出后,她那由衷的笑容,让我也很欣慰。她满怀憧憬,计划如何去度过闲暇的时光,那眼神中流露的喜悦,简直像个小孩子,很纯粹,不掺杂任何杂质。她就是那么真实,开心就是开心,没有任何矫饰,一笑纵不倾城,却也足够暖心~

  廖老师很虚心,每次演出完,都会让戏迷多提意见,微信、私信联系她,无论认识与否。她很率真,有什么就说什么,不拐弯抹角,待人真诚,真情才能够换来真心,而且特别好相处,都尽量满足戏迷的要求,合影抱抱什么都可以,无丝毫的架子,非常亲民,接地气!

  浙越的其他演员,没有很多的接触,但感觉也是不错,时常过去,他们会问我找谁,然后说那人在哪,有时还带我去,比如李沛婕老师,有一次就一直“廖啊廖”地叫着帮我找。像谢莉莉、张静老师等就混个脸熟,也就打个招呼,几乎没有交谈,陶导感觉也挺好的,我看排练,他跟廖老师讲汤显祖为官受百姓爱戴什么的时候,也时常看着我说,傍晚了还笑着说小姑娘看了一天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

  冷雨敲窗,我也曾问自己,为何越坛那么多演员,却独独最爱那么一两个,可自己也说不出原因。但我确定的是,能让我拖着大行李箱这种东西雨天绕远路去看,并不手巧却愿意去绣串珠绣弄了好几个月,一天单长途汽车就花六个多小时杭州台州往返,也就看了约两小时的人,也就只有廖老师这么一个了。缘何情起,亦难言,不求其它,只求在最美的时光里遇到你~

  末了,希望大家可以多多了解这部戏,多多支持越剧,支持浙江越剧团,支持廖琪瑛老师!!!希望追越的道路上可以有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31 16: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牡丹亭观后感大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读后网广播台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世情缘,浮生若梦。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读后感:蔺相如的格局
每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笔者的心中常充盈着一股英雄之气。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的旷世奇局
《清明上河图》隐藏着宋徽宗布下的旷世奇局。
最新读后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读后网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5-5-6 16: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6 读后网(www.duhougandaquan.com.cn) 滇ICP备2022006988号-3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